文丨陆弃

2月23日,法新社报道了一则震惊世界的消息——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实施了大规模的驱逐行动,数万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禁止重返难民营。这一行动发生在以色列为期一个月的军事行动“铁墙”之下,旨在打击巴勒斯坦武装团体。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的声明称,撤离的难民营将不再允许居民返回,且不会允许“恐怖主义”重现。显然,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在自己土地上的彻底清洗和压迫。



此举的背后,除了军事行动的表面目的外,更深层的意图是将巴勒斯坦的难民营及其人民逐出家园、彻底消除巴勒斯坦人在西岸的存在。这种“清除政策”的实施,已经不再是个别事件,而是以色列长期以来推行的系统性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强制性迁徙和恐怖主义标签的施压,迫使巴勒斯坦人从他们的土地上消失。

卡茨的声明中提到,“不允许居民返回,不允许恐怖主义重现”,这一句口号式的表态其实暴露了以色列政权的荒谬逻辑。在以色列的眼中,任何一个巴勒斯坦人,任何一个巴勒斯坦社区,都可能被视作“恐怖主义”的源头。这种标签化的语言不仅极端扭曲了现实,也进一步证明了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系统性压迫和排斥政策。

更为严重的是,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场对武装团体的打击,而是变成了对平民的全面迫害。以色列军队使用坦克和重型武器,不仅摧毁了巴勒斯坦人的基础设施和商业,也直接加剧了当地的贫困与人道危机。国际社会的警告和谴责屡屡被置若罔闻,联合国等组织的呼声似乎并未对以色列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制约。

对于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来说,这次的驱逐不仅仅意味着被迫离开家园,它更意味着一个更长期的恐怖生活的开始。数万名居民流离失所,巴勒斯坦的难民营几乎已成为空壳,许多人不仅失去了住所和家园,还面临着无尽的苦难与死亡威胁。正如一名杰宁的流离失所居民所说:“占领军摧毁了巴勒斯坦人的商业和基础设施,这是他们执行将巴勒斯坦人民赶出他们土地的政策的一种方式。”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明确表示,这场军事行动的意义就是“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打击恐怖主义”。然而,他所称之为“恐怖主义”的,却是巴勒斯坦人民对自己土地和生存权利的捍卫,是面对以色列压迫时唯一能够反抗的声音。内塔尼亚胡所推崇的“安全”,实际上不过是以色列政权为了维持其非法占领地位和压迫统治,所编织出来的美丽谎言。更令人愤怒的是,国际社会对此几乎没有进行有效反应。美西方国家的声音依旧偏向以色列,尽管他们口口声声谴责暴力,却始终不敢动摇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和政治支持。

在这一切的背后,不仅是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压迫,更是西方列强的沉默与纵容。正如勒贝克国际公司安全问题专家米夏埃尔·霍罗威茨所言,“在约旦河西岸使用坦克没有真正的军事逻辑,除非它是为了传递一条信息”。这一信息显而易见——巴勒斯坦人不配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他们的家园不再属于他们,甚至连在自己的家乡安宁生活的权利都被剥夺。

不可否认的是,这场驱逐行动已经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打击,它反映出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战略性清除和长久性的种族隔离政策。这种政策已经不限于军事占领,而是深刻影响了巴勒斯坦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每一次的空袭和每一次的军事行动,都在加深双方之间的仇恨和裂痕,也让和平的前景变得愈加遥远。

对于国际社会而言,世界各国需要认识到,以色列的行动不仅仅是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暴行,它更是在为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制造灾难。只有真正实现对巴勒斯坦的公正与支持,才能避免更多的冲突和暴力蔓延到更广阔的地区。



以色列的这一行动,不仅是一次军事打击,更是对巴勒斯坦历史和文化的彻底否定。每一次的驱逐、每一次的空袭,都在摧毁着巴勒斯坦人民的记忆和希望。战争的代价永远是沉重的,而这种代价的承担者,往往只是那些无辜的平民。

以色列的行动再次揭示了强者如何通过暴力与压迫在国际舞台上巩固自身的地位,而被压迫者却只能在泥泞与血腥中挣扎求生。无论是军事行动,还是外交手段,巴勒斯坦人民永远没有真正的安全和尊严。在这场没有尽头的冲突中,和平显得越来越奢侈,而正义,似乎永远都在遥不可及的远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