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韩,中医硕士,主治医师,是一个工作在聊城的‘非著名年轻中医’,与蒲松龄是同乡!不懂烟酒交际,只爱临证读书,善使针药结合,最喜疑难杂症!长得不算帅,脾气有点怪,但心肠还不坏!”
在他的个人公众号里,每篇文章之前,都有这样一段文字,作为自我介绍。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怪”,但他的患者朋友们,都说他“憨得有点可爱”。
悬壶不染名利香
在他的诊桌上,曾经贴了一张《患者须知》,开头第一句话是“普通大夫,不是名医,不打包票,尽心竭力……”,常有患者问他:“别人都喜欢出名,甚至主动让患者帮助宣传,你怎么不希望出名呢?”他总是笑笑:“我就是个小大夫,比不上那些名医和大专家们。”所以,他总以“非著名年轻中医”自称,这一戏称里,既有他的谦逊,也藏着几分洒脱。曾经有个自媒体的团队找上他,许诺高额的回报,说是可以将他打造成“名医”,名利双收,他拒绝了。因为在他自己的公众号和视频号里,只分享医学知识,从不引流,从不打广告,也从不卖货。他说:“谁都愿意出名,但出名应该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事情,尤其是医生,成名早了不见得是好事。做名医不是目的,当明医才是追求。”
他烟酒不沾,也不喜欢应酬,在他看来,酒桌上的觥筹交错,远不如读书时的古井无波。为此,他宁愿一头扎进家里那窄仄的书房,临证之余,与书为伍,如饥似渴地探寻医理、搜求良方。
针药结合探玄黄
老韩常说:“看病的时候,要像一个有经验的侦探破案,能从纷繁复杂的线索中抽丝剥茧、慧眼寻凶;开药的时候,要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排兵布阵、从容不迫;针灸的时候,要像一位专注工作中的艺术家,面对自己的作品宁神定志、心无旁骛。”
因此,在他的诊室里,我们常常能看到他极其认真、极其专注的深情。他的话不多,甚至有点沉闷,更多的时候,他总在倾听,倾听患者的讲述,倾听患者的抱怨,倾听患者的喜怒哀乐,找出其中有关病情的蛛丝马迹。
曾经有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就诊时只有光感,用他自己的话说:“面对窗外的时候,只能看到那里有光,但是看不到窗户。”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很久,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无法治愈。经过仔细的询问和思考,老韩决定试一试针灸。经过近一年的治疗,患者已经能够自如地使用手机,视力恢复到不影响正常生活。当患者一家人向他由衷地表示感谢时,他却说:“是我应该感谢你,你的耐心和坚持,是最后奇迹出现的保证。”
他的门诊上,还有许多小朋友。与平时不同,面对小患者的时候,他的话变得多了起来——从奥特曼到猪猪侠,从蛋仔派对到王者荣耀,从晚自习到寒暑假……凡是小朋友感兴趣的话题,他似乎都能跟他们聊到一起。很多小朋友都愿意来找这位“韩大大”看病,不仅药好喝,扎针也不疼。有的医生不愿意干儿科,觉得挣钱少还累心,可老韩就像个孩子王一样,乐此不疲。
有人问老韩:“你是治什么病的?”这个简单的问题,经常让他很为难,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算是治什么病的。他时常说:“患者需要我治什么病,我就去学治什么病;患者适合用什么治疗方法,我就去掌握这个方法。医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包治百病做不到,尽心竭力总是应该的。”
唐朝的医家孙思邈曾经说过:“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在老韩的手下,或针、或灸、或药,或三者的有机结合、灵活搭配,看似信手拈来,却多能收获良效。
橘井泉暖济八方
老韩曾经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的优秀教师,因为对临床工作的热爱,辞职来到聊城的一家县级中医院。后来从中医院辞职,到现在的国医堂。有人说他“傻”,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次次的变动,与收入无关,与地位无关,只是为了与他心里面中医本来的样子越来越近。
为了这个本来面目,他放弃了安逸的大学教师身份,做了一名辛苦的医生,他放弃了二甲医院的科室主任工作,到机关中医门诊,他放弃了职称晋升,在同学朋友都已成为教授、主任医师的时候,他还是个“小主治”。有人说他“怪”,可这份特立独行的背后,是对中医临床的执着和纯粹心境的追求。
他时常对不遵医嘱的患者疾言厉色,时常对随意插队的患者横眉立目,也时常几句话就把患者逗得哈哈大笑,更会在患者被无良商家洗脑的时候当头棒喝……总之,他好像总是跟别的医生不一样。但不管怎样,都掩盖不住他胸中藏着的那颗炽热善良的心,时刻温暖着每一位患者。老韩诊室的桌子上有一个相框,里面是一句话:“问题不大,稳住别慌。”他说:“这是给患者看的,也是给我自己看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病情和人,最好都要镇定自若,不能手忙脚乱。”逐渐地,患者也都习惯了有事来找他咨询,仿佛不管什么病,即便老韩治不了,但让他给个建议,心里就有了底。在他们当中流行一句话:“有困难,找老韩。”貌似调侃,实则是对老韩最大的肯定。
在国医堂,老韩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医的朴实无华和博大精深,用精湛的医术和善良的心,为患者撑起一片健康的天空。(王旭奎 通讯员 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