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露映春晖
斯阳,字阳光,号洞照堂,浙江东阳人。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顾问、研究员。
《繁露映春晖》选录斯阳的四百三十多首诗词,主要由古体诗、格律诗和词牌组成。
作品内容既有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乡愁乡情,也包含对此身奋进、此心安处的校园和魔都的深深眷恋和不解情愫;部分作品指向远方、关照当下、穿越古今,既有游历名胜、拜谒圣贤、寄情山水,更有“神与物游”,感念四季轮回、感怀青春不羁、感慨时代巨变。
本诗词集取名“繁露映春晖”,是敬重诗词如冠上冕旒玉串闪耀着迷人之光,又宛如枝头的颗颗小小晶露,却映衬着整个春天。
《繁露映春晖》
斯阳 著
978-7-5760-5533-7
86.00元
封面图:意大利佩鲁贾国立美院终身荣誉院士、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陈明先生创作
书名: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张索教授题写
本书序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研究所所长,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方笑一教授撰写
作者简介
斯阳,2023年摄于丽娃河畔
斯阳,字阳光,号洞照堂,浙江东阳人。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顾问、研究员。曾获上海市育才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上海市阳光计划、市教育研究项目等多个项目。发表文章六十多篇,出版著作多部,著有诗集《恰逢其时》。
歌山画水赋春辞
在当代诗词创作的版图中,华东师范大学斯阳教授的古典诗词犹如一枚沉静的江南陶瓷,既镌刻着千年文脉的云纹,又折射出智性时代的灵光。他的诗词作品突破了传统诗人拟古的窠臼,以现代视野重构古典诗境,在平仄的经纬间编织出一部流动的精神乐章。
一、物象的重构与精神拓扑
斯阳先生笔下的“繁露”绝非传统咏物诗中的装饰性意象,而是一组动态的符号矩阵。那些凝结在叶尖的液态晶体,被解构成悬停的时间胶囊,在重力与张力的临界点,隐喻着现代人悬浮于存在与虚无之间的生存状态,在露珠折射的万千世界里,诗人用语言的棱镜解构着存在和理想的光芒密码。
斯阳出生在浙江东阳,在他的笔下,故乡永远是一抹最缱绻的情思,亦是灵魂深处难以割舍的根脉,承载着诗人无尽的眷恋与回忆。东阳地处浙中,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更以木雕、竹编等工艺闻名于世。当我们读到“刻雕红木起千鸾,篾匠竹篁丝可盘”“拟把天工凝旌幌,何妨名气付雕阑”(《故乡八咏》)这样的诗句,仿佛能亲眼目睹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木雕、竹编工艺品,读到“青板河卵铺旧道,木雕翘角饰庚楼”(《李宅花灯》),又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重游故地,流连于故乡的小路。这份浓浓的乡情,或缘于作者久客沪上,正如“衣锦曾梦归桑梓,不如行远阅惊澜”(《小聚》)之句,真切道出了思乡与行远之间的那一层情感纠葛和人生选择。
从1982年踏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那一刻起,斯阳的人生轨迹便与这所母校紧密相连,再难分割。数十载悠悠岁月,在母校的怀抱中生根发芽,从青涩学子成长为育人园丁,校园里的每一寸土地于他而言,都烙印着成长的足迹、奋斗的汗水与青春的欢歌。其间的一草一木、一水一桥,都化为作者心底永不枯竭的诗意源泉,在平仄韵律间流淌出对华东师大深沉且炽热的眷恋。如《立夏》一诗的颔联和颈联云:“不忧夏雨洗残红,但喜丽娃着绿新。南庭草坪青一色,北塘嫩荷碧无垠。”将普陀校区夏雨岛与丽娃河作对,又用“夏雨”之本义,写其洗润残花,颇有巧思。又如《丽娃秋色》前四句云:“冬日暖阳寒气溜,校河左岸正惊秋。梧桐吊影空交耳,枫叶映身频举头。”在丽娃河边的秋色中漫步过的师大师生,大概都见过诗中所写的梧桐枫叶的景致吧。大约在十八年前,华东师大主体部分由丽娃河畔搬迁至樱桃河畔,《惊蛰》一诗正是对新老校园“两河”流域风光的最佳概括:“暖风挥墨画春符,脂粉轻微有若无。鸟啭几声穿柳舞,老新校景一河图。”
二、格律肌理与诗性直觉的时空折叠
作者擅长将现代术语植入抒情肌理,在科学理性与诗性直觉的碰撞中,重构了自然书写的维度,还特别注重将历史地理学知识熔铸为时空错位的苍茫意象,并升华为对文明迁徙的诗意叩问。如在《春之吟》中,句句含春,用八十二春徐徐呈现出一幅江南新春民俗风情的绮丽长卷,这也许是史上最长的春辞。在严守格律的框架内,作者擅长进行形式突围,将陶潜式的乌托邦想象植入信息社会语境、在禅意与钢铁森林之间搭建隐喻桥梁、让道德礼器与自然山水产生奇妙的“量子纠缠”,赋予诗词一种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作者还展现出惊人的时空压缩技艺。这种将历史学视野与量子纠缠并置的写法,让抒情主体在多重时空维度中自由穿行。诗人不是在怀旧,而是在时间的褶皱里进行拓扑勘探,证明永恒正是由无数瞬间的叠加态构成。不少作品是作者饱览各地山川名胜之后,有感而作。既为山川名胜,古来吟者必夥,要写出新意,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细品此集中诗词,颇多新鲜可观的佳句,如写杭州于谦墓:“不为一尊为国计,山湖佳处可安魂”(《于谦墓》),又如写恒山悬空寺“千尺凹崖擎木柱,百尊塑像赖神工”(《游玄空寺》),于人于景皆形容贴切。还有那首描写泸定桥的小诗:“铁索悬江峡,图谋翼王围。彼时不断索,勇士渡若飞。”(《泸定桥》)用简练的语言再现了飞夺泸定桥惊心动魄的场景,巧妙地写出了红军与石达开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险恶处境,更加凸显了红军的英勇无畏与豪迈气概。
总之,在信息过载的当代语境中,作者的词语选择具有某种精神自觉。诗人将古典意象置于后现代的山川原野,在文化记忆与无限未来的接缝处,冶炼出新的诗意合金,为读者带来一场场回味无穷的诗意盛宴。
三、文人士大夫精神的当代转译
斯阳先生诗词中流淌着学府思与诗交融的学术文脉,其精神内核呈现三重现代性转化。一是忧患意识的维度拓展:从传统的自然灾害转向生态危机和现代治理,如“精准脱贫和社稷,共享福祉万民融”(《七律 赞脱贫攻坚》);二是隐逸哲学的赛博重构:从寄情山水走向从心所欲不逾矩,如“生就节持凌云志,终身虚谷老更刚”(《七律 咏竹》);三是文人雅趣的祛魅再生:从品香闻笛意向盘玉吟诗,如“玉盘贝少多遗憾,笺句才疏推敲难”(《七律 清欢》)。
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入探究了传统诗律与认知科学的内在同构关系。他赞叹诗词那严谨精妙的结构: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若洗练唯美,形制恰到好处;平仄相间,逢偶押韵,如琴瑟和鸣,音韵悠扬婉转;颔颈对联,对仗工巧,似珠联璧合,意趣横生无尽。这般剖析,让读者领略到了诗词格律背后蕴藏的科学美感与智慧光芒。
与此同时,斯阳又以幽默诙谐之笔,感怀古典传统在数字原住民中的传播困境。他思索着如何让平仄成为开启思想之门的琴键,让典故化作穿越时间的虫洞,在古老的韵脚里,引领年轻一代走出一条布满思想擦痕、属于这个时代的崭新路径。这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度叩问,饱含着对诗词未来的殷切期望。
基于对诗词传承与弘扬的深刻洞悉,斯阳提出在五个关键方向上可以探讨发力:其一,鼓励文人学者和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领导干部接续引领诗词创作之风气,创作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讴歌伟大时代;其二,推进诗词文化与当地文旅事业的有机融合,搭建载体平台;其三,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古诗词的研究阐释之功和辅助创作之用,加强智慧赋能;其四,将中华古谱诗词典籍资料收集保护好,对诗韵和词牌进行音乐化复原和创新,着力传播弘扬;其五,鼓励对诗词的改良,使诗歌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在保持韵律美的同时,推进守正创新。
总而言之,作者这种“戴着镣铐的先锋舞步”——在遵循传统诗词格律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或许正为古典诗词的现代转型提供着极具启示性的范式与理性思辨,指引着后来者在诗词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前行。
这部诗集最终赶在晶露消失前,完成了对永恒的惊鸿一瞥。斯阳先生的创作证明,真正的诗意不在避世或对抗、羡慕或讴歌,而在于将词语化作棱镜,让被工具理性遮蔽的自然世界和精神家园重新焕发彩虹般的光谱。当我们在电子屏幕前目眩神迷时,或许该让这些墨香诗句成为视网膜上的清凉露珠。
笔耕墨染唐宋韵,心赋情吟日月诗。愿此诗集能为诗道之传承发展略尽绵薄,能为诸君赏诗填词提供些许启示共鸣。更冀望AI时代之后来者,欣然拥抱无用之用,睿智洞察变与不变,继往开来,创诗词之新辉煌。
繁露映春晖
编辑:曾睿
制作:陈文霞
关注并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