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文安县德归镇蔡黄甫村的退休教师蔡枝强,大家也许不陌生。他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赢得了为人师表的好口碑。

近日,公益记录者一行驱车前往蔡黄甫村拜访蔡枝强老师。在门外,蔡枝强热情地迎接了我们。眼前的他,年逾七旬,身材高大魁梧,衣着朴素。但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神矍铄,红润的脸庞上却流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活力。尽管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种亲切、慈祥的气质却使他让人看起来显得更加年轻。



西阳的余晖在天空中流淌,将天边染成了一片热烈的火红。这种绚烂的色彩,就如同蔡枝强那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生。他是一位共产党员,默默地为社会付出着,时刻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退休后的蔡枝强,并没有选择安逸地度过晚年,而是决定将他的生活再次点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延续他的价值。他明白,他的存在不应只是时间的流逝,而应留下些什么,为后世留下珍贵的记忆和精神的遗产。于是,他毅然选择了文学创作这条道路。

蔡枝强开始写民间故事,那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智慧和历史的印记。他用文字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将那些古老的传说和历史事件再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他的小说构思精妙,富有深意,用文字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他的散文挥洒自如,既有深沉的思考,又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他的诗歌则如同一首首动人的乐章,用文字的旋律去触动人们的心灵。他的笔下,思想的熠熠光辉被清晰地刻画出来。他以文字为媒介,将他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传递给了更多的人。他只问初心,不计得失,将自己的余热传递给了文学这片沃土上。他的文字在人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蔡枝强,一名土生土长的古洼文安人,他的成长历程深深烙印在农村的土壤之中。他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那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农村的夜晚往往没有电灯的照耀,娱乐活动也相对稀少。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蔡枝强孕育出了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

在那个年代,夜晚是大家聚在一起交流的时光。在微弱的星光下,人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人们讲述着各种故事。这些故事或离奇古怪,或凶险惊悚,或荡气回肠,或风趣幽默,无不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蔡枝强也不例外,他总是被这些故事深深吸引,听得津津有味。



蔡枝强的邻居大娘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每当放学后,他与小伙伴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到邻居家,软磨硬泡地请求大娘再讲一个故事。大娘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成为他最初的文学启蒙。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蔡枝强心中萌发了一个愿望:等他长大了,认识了字,一定要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讲给更多的人听。他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愿望如同种子一般,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最初始、最质朴的文学梦。

转眼到了1973年,高中毕业后的蔡枝强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他回到家乡,投身于务农工作。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的同时,他积极投身于村里的各项事务中。



蔡枝强先后担任了村团支书、村林业队队长以及村储蓄站会计等职务。这些职务不仅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也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村民的生活和需求。

劳动之余,蔡枝强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通过写表扬稿并借助村里的“大喇叭”广播出去,不仅可以弘扬村里的正能量,还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于是,他开始尝试用文字记录下身边的故事和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他创作了一部五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怒火烧》。这部作品以他大姨家的真实经历为原型,讲述了旧社会妻离子散、新社会阖家团圆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蔡枝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蔡枝强,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75年,他踏入杨村师范的校门,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里,他遇到了给予他悉心指导的老师们。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他文学梦想的引路人。在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蔡枝强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每次作文讲评,老师都会挑选他的作品作为范文,这不仅是对他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写作能力的极大鼓励。他的诗歌开始在《工农兵文艺》、《廊坊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这让他在同学中脱颖而出,也坚定了他继续在文学道路上探索的决心。

毕业时,他用自己创作的诗歌《再见吧,母校》为校园生活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然而,毕业后的生活并不如他所想的那般简单。他被分配到文安县孙氏镇中学,接到了参加英语培训并教授英语的任务。他从未接触过外语,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他并没有退缩,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头驱使他去迎接这个挑战。他知道,要想完成这个任务,他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外语学习和教学中,这让他不得不暂时搁置写作的梦想。但蔡枝强是那种一旦决定做某事就会全力以赴的人。他忍痛割爱,暂时放下了心爱的笔,投入到外语学习和教学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从对外语一窍不通到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也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认可。然而,这期间他也耗费了大量原本可以用来写作的宝贵时间。

后来,蔡枝强担任了龙街中学教导主任的职务。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然而,因为繁重的工作事务,他再也无法抽出时间来思考写作。就这样,他在忙碌的工作中度过了那段时光,直到退休。



蔡枝强退休后的生活,仿佛经历了一场文学的重生。他曾经放下笔,但心中的文学之火从未熄灭。然而,重新拿起笔的那一刻,他发现困难重重。长时间不写作,他的文笔似乎变得生涩,许多字词在脑海中变得模糊,提笔就忘。然而,他的儿女们成为了他的坚强后盾。鼓励他:“爸爸,写作是您最大的爱好,老有所好,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丰富多彩。”这番话如同春风拂面,让蔡枝强重新找到了坚持的动力。于是,他决定从自己最熟悉的民间故事开始,重新拾起写作的笔。他向多位老师请教,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20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神话故事传说《龙街》终于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圆了他的文学梦,更让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龙街》一书的问世,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许多人主动向他求书,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开始在《运河》、《廊坊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他的作品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



同时,蔡枝强积极加入了文安作家协会、廊坊作家协会、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等组织。他积极参与各种文学活动,与同行们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他还参加了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河北省文联系统期刊联盟举办的“颂党恩”优秀文学作品征文活动,并荣获了三等奖。这次荣誉让他更加坚定了继续创作的决心。他被聘为签约作家,这无疑是对他文学才华的肯定和鼓励。



不仅如此,蔡枝强还活跃于各地的文学活动和各类征文活动中。在《齐鲁文学》《奉天文刊》《雪绒花文学》《人民日报(人民号)》《作家家园》《河南日报(顶端)》《廊坊日报》《神州文学》《都市头条》以及农民互联网、河北文学网等众多刊物和网络平台上,都能看到他发表的一百多篇(首)文字作品。他的多篇文学作品被收录进《文安老故事》一书,还被聘为政协文安县第十届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成员。

岁月悠悠,路途漫漫。在简陋的书屋里,蔡枝强老师翻着一本本精心保存的书刊和散发着墨汁香味的手抄本,仿佛在欣赏和回望着自己走过的人生,那专注的眼神,不由让我们对老人笔耕不辍的敬业精神感叹不已。生命不息,笔耕不辍。蔡枝强,是一位讲坛上的奉献者,一位文学田园里的“开拓者”。他的生活,就如同那上足劲的时钟发条一样铿锵有力,也像那四季常青的松柏一样,以年轻的思维迎接永远美好的明天。(记录者:张庭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