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影》不仅是一部摄影集,更是一组用光影铸就的文艺史诗。祖忠人用镜头凝视,将申城舞台的呼吸与脉动、艺术家的灵魂与激情,凝固成一个个震颤人心的永恒瞬间。
日前,收到了由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递来的《凝心聚影——祖忠人舞台艺术摄影集》(以下简称《凝心聚影》)。一拿到这一部厚重的摄影集,便迫不及待地翻页欣赏。一幅幅映入眼帘的照片,仿佛凝聚着一股无形的力量,这股无形的力量,化为一种美的力量,这美的力量中蕴含着思想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传播的力量。这一股无形的力量,犹如一缕缕让人感动的暖意萦绕心田,竟没有察觉到一个35年来二月份都未曾遇见的春寒料峭正在悄悄降临申城。
《凝心聚影》不仅是一部记录上海文艺舞台近半个世纪发展的摄影集,更是一部凝聚了思想、情感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史册。它分为“回眸·新世纪(1978——1999)”“同行·新世纪(2000——2011)”“放歌·新时代(2012——未完待续)”三个篇章,以首演于1978年9月23日,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标志着中国冰封的戏剧舞台开始解冻复苏,“如一声惊雷,打破了话剧舞台的多年沉寂,开启了现实主义戏剧大幕”的话剧《于无声处》开卷,至2024年9月,作为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被喻为“新国风”的原创舞剧《李清照》收篇,将近半个世纪沪上302个舞台艺术作品和活动精彩难忘的舞台瞬间定格、留存于当下。
当然,祖忠人镜头下的舞台演出和活动远远不止这些,就《凝心聚影》中所呈现的这些摄影作品,已足以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上海文艺舞台的辉煌历史,也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手捧这一部沉甸甸的《凝心聚影》,不由让人对中国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以来,上海文艺舞台的百花齐放、硕果累累发出一阵阵惊叹,升腾起一股对祖忠人由衷的敬意!
话剧《于无声处》
一幅幅照片,一幕幕难忘的回忆。《凝心聚影》是近半个世纪申城舞台艺术的时代留痕,这一个个精彩的演出瞬间串联起上海文艺工作者始终与时代的同频共振,满怀激情地形象展示了火热生活和真实历史图景,生动再现了人民群众丰富思想情感及日新月异时代变化的坚实脚印。
可以说,祖忠人的舞台艺术摄影创作,是一次美的历程。在这一美的历程中,祖忠人将他的摄影视野辐射到了申城舞台的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各个艺术形式,还真切记录了上海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不同艺术领域老中青艺术家的重要纪念演出。无论院团大小、无论国有民营,一批由上海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力创作演出,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都可以在《凝心聚影》中找到。思想的精深、艺术的精湛、制作的精良,成为美的永恒,充分展示了上海作为文化大都市的多元与包容。
京剧《贞观盛事》
如:京剧“尚长荣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狸猫换太子》《成败萧何》,昆剧《司马相如》《班昭》《景阳钟》,沪剧《明月照母心》《挑山女人》《敦煌女儿》,越剧《舞台姐妹》《梅陇镇》《状元未了情》,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武训先生》,话剧《0K,股票》《商鞅》《秀才与刽子手》,舞剧《闪闪的红星》《天边的红云》《朱鹮》,杂技剧《时空之旅》《战上海》《天山雪》等一批获得国家级重要奖项、对中国文艺舞台产生重要影响的上海原创作品,以及实验话剧的先锋姿态与传统经典复排的“双创”传承,昆曲水磨腔的婉转与歌剧音乐剧的现代奔放,还有1986年昆剧《血手印》编导演郑拾风、黄佐临、李家耀、张静娴、计镇华凝心聚神的切磋交流,1997年由张瑞芳、秦怡、乔奇、周谅量等一批著名艺术家共同加盟、专为香港回归祖国创作演出的话剧《沧海还珠》演出盛况,1999年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开幕在复兴公园内中外艺术家的宏大联欢场面和2000年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八万人上海体育场情景歌剧《阿伊达》的震撼演出场景,2004年 “一代风华——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70周年庆的隆重举行,包括已历时60多年,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音乐节、上海音乐舞蹈文化标志性活动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现场,创设35周年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等都被祖忠人老师一一凝心聚影,汇合成一首星光璀璨、气势磅礴的上海文艺舞台交响曲,编织出令今人启迪思考的上海文化基因密码。
淮剧《金龙与蜉蝣》
欣赏着《凝心聚影》中的作品,照片中的人物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仿佛又在你的面前演绎着悲喜人生,激荡着时代豪情,会一下子把你拉回到当初观剧时的情境之中,让人再一次激发情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产生无限遐思……《凝心聚影》不仅是一部摄影集,更是一组用光影铸就的文艺史诗。祖忠人老师用镜头凝视,将申城舞台的呼吸与脉动、艺术家的灵魂与激情,凝固成一个个震颤人心的永恒瞬间。这些永恒瞬间,正如一座跨越时空的回音壁,在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艺舞台上持续激荡,它唤起了人们对上海舞台艺术的温情记忆与心灵共振,激发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思考。
祖忠人这位舞台艺术摄影大家,是在1980年代进入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担任专职摄影工作的。尽管今年已届78岁,但仍可看到他奔波忙碌于全市各个剧场的身影。他坚守初心,矢志不渝,择一业、精一业,用他那双善于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凝心聚神地运用手中的镜头语言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住美、创造美、传递美,为扩大舞台艺术的感染力、吸引力,弘扬海派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杂技剧《天山雪》
祖忠人在《凝心聚影》的《后记》中说,“40多年来,我在这文艺名家如云、艺术表演纷呈,称之‘文艺百花园’的充满着艺术氛围的环境中生活工作……我责无旁贷,全身心地用手中照相机去寻找、发现、记录各类文艺表演的艺术之美。”
祖忠人的舞台艺术摄影作品,不满足于对舞台艺术表演和活动的简单复制,而是在追求对文艺表演艺术之美的深度挖掘和再创造。他通过运用构图、造型、影调等摄影语言来认真思考怎样更好“聚影”、更加“凝心”于如何抓住舞台表演的人物情感、情节推动等精彩而难忘的瞬间,成功展示出舞台艺术的动感之美和思想力量。他镜头下的舞台艺术作品,是一次对近半个世纪以来上海舞台艺术的深情回眸、深度共情,更是一次抒怀放歌、豪情展望,凝聚着他对上海文化艺术事业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
昆剧《紫钗记》
祖忠人是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上海文艺舞台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事实上,他的镜头早已超越记录本身,这些影像构成的文化记忆共同体,让上海舞台艺术的魂魄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在元宇宙的疆域里搭建起新的审美维度。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美的使者!正如《中国文化报》原副总编赵忱女士在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创设3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提到的,“我总觉得祖忠人是上海的一个宝。他的眼里、他的心里、他的手上、他的相机里,有当代关于上海文化艺术的一切。我在很多场合观察过他的忙碌以及享受忙碌创造历史的身影”。这本《凝心聚影》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祖忠人老师通过他的镜头,为我们留存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也为我们展示了上海文化艺术事业的辉煌历程与未来展望。他用他的初心和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永恒性,永远在于对人性深度的勘探与时代精神的捕捉。这部影集不仅封存了上海文艺的黄金时代,更在每帧光影中埋藏着通向未来的密码。
舞剧《李清照》
《凝心聚影》的出版,不仅是对祖忠人长期辛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上海文化艺术的一次深情回眸与豪情展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期待上海文化艺术事业永续辉煌,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沈伟民
图片:祖忠人
编辑:小 开
责任编辑:李 纬
栏目主编:朱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