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央视网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形象的俗语,深刻地道出了基层工作的复杂与艰辛。在过去,基层干部被戏称为 “表哥表姐”,每天淹没在海量的表格和材料之中,工作负担重,服务群众的时间却被严重挤压。不过,随着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基层减负迎来了 2.0 时代,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过去,许多基层干部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手机里满是工作群,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每天需填报多套报表,迎检材料打印纸摞起来甚至超过身高。这一现象在各地基层普遍存在,“表哥表姐” 的戏称,正是基层干部对过度留痕、填表报数等沉重负担的无奈吐槽。从 2019 年起,基层减负的号角就已吹响,而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以单独章节部署 “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标志着这场攻坚战进入全新阶段。文件提出的 “全面建立乡镇职责清单”“清理整合政务应用程序” 等硬核举措,成为基层干部期盼的 “解绑绳” 与 “导航仪”。
图片来源:央视网
在减负行动中,制度性减负成为关键一环。多个地区试点推行职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成效显著。引入 “动态调整评估系统” 后,乡镇职责清单不再一成不变。每年约 20% 的非必要事项被清理,同时新增 15% 群众急难愁盼的服务项目,形成 “需求导向” 的职责迭代模式。例如在民生服务领域,各地根据群众反馈及时调整清单内容,让服务更贴合实际需求。 与此同时,多地实施 “减上补下” 政策,效果初显。部分省份乡镇行政编制有所增加,县级部门编制相应压缩,形成 “基层增肌 - 机关瘦身” 的良性循环。不少地区业务骨干主动申请下乡,为基层注入新鲜血液。另外,许多地方开展数字治理 “破壁行动”,其中重庆永川区的 “一表通” 改革堪称典范。将 287 张基层报表整合为 39 张核心表单,数据复用率提升至 85%。系统自动抓取 12 个部门的数据,基层干部填报时间从日均 3.2 小时骤降至 0.5 小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减负措施的落地,基层工作展现出全新生态。在多地基层,干部下村时间显著增加。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带领群众开展各类致富项目,许多农村产业项目蓬勃发展,村民收入实现增长。在考核机制上,不少地区推行 “群众满意度反向考核” 机制,将大部分考核权重交给村民代表,设置多项民生指标。这使得基层干部将更多精力放在民生实事上,开会研究报表的少了,谋划乡村建设的多了。不仅如此,许多地方建立 “三类清单”(免责事项、减责情形、容错程序),为基层干部提供制度保障。一些干部因创新工作模式遭遇质疑,但经容错程序认定后继续推进工作,其经验在更大范围推广。
图片来源:央视网
当然,在构建长效机制的进程中,2.0 时代也面临着挑战。部分地区出现 “智能留痕” 的新苗头,如要求干部佩戴执法记录仪生成 “工作轨迹云图”,反而增加了技术性负担。专家建议建立 “数字工具准入评估制度”,避免技术成为新的负担。在职责清单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 “部门放权不放手” 的现象,下放权限后仍存在原单位过度干预的情况。这提示着制度落地需要配套权力运行重构,确保权责真正匹配。多地调查显示,部分基层干部存在 “本领恐慌”。部分老同志难以适应数字化治理,年轻干部缺乏群众工作方法,这暴露了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针对性培训,提升干部综合能力。
当中国基层干部逐渐摆脱表格的束缚时,国外一些国家的基层官员仍在为繁琐报表和不兼容的政务系统苦恼。这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现代化实践,正在为全球基层治理提供新范式。“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要让干部把精力集中在创造发展实绩上。” 从 “表哥表姐” 到 “服务先锋” 的身份转变,不仅是工作方式的革新,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对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还需要我们共同探索。大家认为,在基层减负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