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来了,三大特点,哪天入伏,哪天出伏?
一年当中什么时候最热呢?有人说是三伏天最热,有人说是小暑大暑最热,都没错,都是同一个时间段。
那么,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是什么样呢?哪天入伏,哪天初伏呢?
按民间计算三伏天的方法,“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很容易就能算出来。
在说之前,我们先要弄明白今年夏至在哪天?什么是庚日?
首先来看一下,今年夏至在哪天。
夏至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通常是在每年的公历6月20日-22日,太阳位置到达黄经90°时进入夏至节气。今年的夏至是在6月21日,届时,主要的气候特点将以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潮湿天气为主。
再来看一下什么是“庚日”。
古代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公历为何物呢,他们是干支来记录日子的顺序。比如,像甲子日、辛亥日……癸亥日等,共计60组,循环着用。其中,“庚”是十天干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第七个。
从五行中来看,“庚”的五行属金,并且,在五行里火克金,在四季里夏又为火。因此,在一年最热的时候,庚金被夏火克,就要伏藏起来。所以,古人就选庚日入伏,提醒人们高温天气来了,要避暑热。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古人为啥偏远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呢?
这是因为,古人在设立“三伏天”的时候要配合天气的炎热程度。例如,在我国长江黄河一带,小暑节气之后,开始进入一年最酷热的阶段,所以,古人就要让“入伏”这天出现在小暑节气里。
两个庚日之间是10天,3个庚日就是30天,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通常是在公历的7月11到21号之间,换成节气正好是在小暑节气里。所以,古人就规定夏至后三庚入伏。
那么,什么时候出伏呢?
道理一样,古人也是要让“出伏”和酷暑褪去相匹配。而我国长江黄河一带一般处暑节气时酷暑才会褪去。所以,古人就要让“出伏”出现在处暑节气前后出,这个时间通常是在公历8月23日前后。
明白上面的内容,我们再来看“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意思是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天是“初伏”的开始,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这天是“中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这天是“末伏”的开始。
那么,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是什么样呢?哪天入伏,哪天出伏呢?
今年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在7月20日,这天是“庚寅日”,是“入伏”的日子。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在7月30日,是“中伏”的第一天,这天是“庚子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在8月9日,这天是“庚戌日”。具体详情如下:
初伏:7月20-29日,共计10天;
中伏:7月30-8月8日,共计10天;
末伏:8月9-8月18日,共计10天。
总的来说,2025年三伏天共计30天,其中,7月20日“入伏”,8月19日“出伏”,结束了连续几年加长版(40天)的三伏天。
2025年“三伏天”,有三大特点与往年大不相同!都是指什么呢?下面来具体看一下,早了解早做准备!
一、今年是“晚入伏”
上面已经说了,今年是7月20日“入伏”,相对于常年来说,算是“晚入伏”了。比如,2024年是7月15日入伏,2023年是7月11日入伏,都是比今年要早不少的。
老话说“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今年是“晚入伏”,按古人总结的经验来看,预计今年的伏天可能会相对炎热一些。
二、今年是“母伏”
在我国民间,“入伏”这天也是分“公、母”的,是根据旧时人们“阴阳”观念来说的。他们认为“单数为阳”“双数为阴”,阳对应“公”,阴对应“母”。
这里说的单数和双数指的是日期,但要知道,指的是农历日期,而不是现在的公历日期,古人那时候还不知道公历为何物呢!
今年的入伏这天是7月20日,对应的农历日期为六月廿六,是双数日期,显然是“母伏”。
老话说“公伏凶,母伏爽。”不是说今年夏天不炎热了,而是说相对“公伏”的夏天来说,可能要相对凉爽一些。
三、今年是“秋包伏”
“秋后一庚数末伏”按古人的计算方法,末伏规定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里。并且,古人还规定,立秋这天和“末伏”在同一天,称为“伏包秋”,立秋后入“末伏”则称为是“秋包伏”,从往年来看一般情况都是末伏在立秋之后。
今年的立秋是在公历8月7日这天,而今年“末伏”的第一天是在8月9日,显然是“秋包伏”。
老话说“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今年是“秋包伏”,意味着今年三伏天期间可能相对还是比较炎热的。
当然,以上这些说法是根据古人留下的农谚来解读的,只能当作参考,不能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笼统的来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