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我们不过是主机厂的‘耗材’。”
作者丨momo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何增荣
同比下滑12.1%,环比下滑31.9%,这是1月乘用车零售市场的表现。
具体到新能源乘用车细分市场,74.4万辆的销量虽然同比增长10.5%,但环比下降42.9%。
从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来看,1月车市的表现并不理想。
而对数据波动最为敏感的除却车企,无疑就是奔波在一线的销售人员。
在调查的十几家品牌中,无一例外,车企销售的薪资均由底薪与销售提成构成,个人销量成为衡量报酬的重要指标。
然而伴随更多品牌入局以及价格战这一洪水猛兽的狂轰滥炸,汽车销售的岗位红利正逐渐消退。
一方面,在品牌增多、市场成熟的背景下,消费者购车大多货比三家,在此背景下,销售就需要付出更多成本与精力留住顾客。
“还有再看其他品牌吗?”是每一位汽车销售都会小心翼翼提出的问题。
“如何留住客户,卖出去车?”是每一个汽车销售都必须直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价格战的绞肉机下,2025无疑又是一个生死存亡之年,各品牌要想在残酷的市场中活下来,降本增效几乎是必经之路。
然而,当上级政策穿过层层人事架构,落到最基层,口号与目标便化为一项项具体的数据与指标,毫不留情地压在每一个销售肩上。
每天至少60通的有效电话、2次的试驾指标,每月增加的销售任务以及详细明晰且划分等级的制度化评估体系,每1个月或2个月的个人评估体系,也让汽车销售在各项数据间焦虑、奔波,直至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疲惫不堪。
新能源销售月入一两万?
“品牌最早出的时候,(销售)基本上很轻松就能拿一两万,尤其是2021年极氪001刚出来的时候,销售都是闭着眼卖。”
去年8月,才入行的极氪销售林鹏并没有赶上品牌的畅销。在和老同事的闲聊里,他畅想着那段素未谋面的美好时光。
“如果是前两年的话,就不会这么忙,工资也会更高,今年工资又低了又忙了。”
刚刚上任,由于人手不足和领导决策问题,林鹏上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通班,从早上9点半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
尽管如此,但林鹏的工作时间十分饱和。首先是电话指标,按照品牌规定,销售需要每天需要完成60个电话接通任务,接通时间不低于15秒。其次是试驾订单,如果完不成,就需要签署PIP(绩效改进计划),为日后的辞退做准备。
林鹏所在的店铺位于上海市中心某商圈,不到100米的距离内,还有华为、小米、长城、智己等多家友商,竞争尤为激烈。
调查得知,极氪销售的底薪在商圈中并不算高,由于知名度较低,在销售方面极氪也没有下发硬性指标要求。底薪低、买车少,销售到手的工资自然也不会太高。
“在目前一二月的淡季,我们店平均一个人也就卖两三台车,一台提成一千,之后还要交社保,七七八八扣完,估计就只有五六千左右。”
与林鹏一般,入行不久羡慕汽车销售高光时刻的还有鸿蒙智行销售杨斌。
“2023年年底,M9刚上市的时候,任何一个在店的销售都是一天一辆车。我们店里有个销售当时就在,一个月卖了28辆M9,一台1000提成,那个月赚了三四万,那一波红利(真是)吃到了。”
在和同事茶余饭后的闲聊里,同事这段怀念过往的谈资,他早已烂熟于心。曾就职于某退市车企技术部的杨斌,被辞后拒绝了上司的邀约,选择来到前线打拼。
与小米、特斯拉一样,华为对汽车销售的要求更高,往往需要应聘者拥有其他新能源车企的工作经历。杨斌应聘时间较早,在经历三轮面试后同样成功获得offer。
与极氪不同,作为车企争相合作的头部智驾智舱供应商,华为出手极为阔绰。
“第一个月来的时候,我只上了5天班,但是给我发了一个月的底薪。”
谈及此,仍能从杨斌的语气中体会到狂喜与震惊,“现在也是这样,就算第一个月只上一天班也发全额底薪。”
相比华为的阔绰,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则显得有些公正无私。
理想的店铺在商圈转角,所占的地皮并不算大。尽管如此,依赖品牌优势,其销量尤为可观。
据了解,其店铺共有4个店员,月销量约为40辆。平均到个人,一个人需要卖出起码10台车。
“指标很高,很累的。”脸部有明显胡茬的理想销售王明,可以从他的声音里听出疲惫。
王明表示,理想的奖惩体系十分明晰,“以10台车的指标为例,底薪之外,每台车的提成约为1000元,如果卖出了10台,提成就不会有折扣,如果没有完成,就会打8折。
此外,理想还会根据试驾、订单情况做区域经验值排名,根据排名颁发金、银、铜、铁牌,如果你的经验值排名不行,得了铁牌,还要打6折,这也基本代表着你要走了。”
与之相对的,如果销售超额完成了目标,绩效也可以翻倍。“10台的目标,完成了12台就是1.2倍,15台就是1.5倍,如果得到金牌还可以再叠加1.2倍。
也就是说一台车自身的提成是2000,但是你可以给它翻到6000,卖得越多,拿得越多,所以不用别人让,你自己就会去卷。”
不论哪个行业,当努力可以触及的排名与所获报酬挂钩,其所造成的结果,体现在内部一定是内卷甚至恶意竞争,而暴露在外界,则大概率会滋生出捕风捉影的流言乃至谣言。
捕风捉影之下
与理想相同,同为新势力的蔚来也同样采取了销售奖惩机制,根据指标完成情况调整底薪。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多家品牌销售均对蔚来汽车抱有负面看法。
“蔚来?像蔚来这种公司马上就要裁员了,账上没有钱了。乐道、蔚来两个品牌铺得太开,销量又上不去,如果你买车我不建议你买蔚来。”
“蔚来内部互相还抢单呢,这个人谈好的客户,被同事截和的都有。内部返现,你返1000,我返1500,就是卖得多赚得多呗。”
“我们同事有一个就是从蔚来来的,因为她领导暗示她买蔚来,她不买,被调到展台,基本就只能拿个基本工资,被边缘化了,受不了就辞职了。”
“蔚来员工都自己买车或者让家里买车,可能这个月多卖一台车,他的绩效就能翻很多倍,多拿几万,这种情况下他就会自己买一个。”
在交流的过程中,三家品牌车企的工作人员表达过以上看法,除却其中一家与蔚来具有直接竞争关系,能从其话语中体会到剑拔弩张的对立感外,其他两家品牌均与蔚来处于不同价格带。
然而在问及其消息来源时,大多数销售并非当事人,而是在与同行、跳槽同事或投资者身份的车主闲聊中获悉,也有销售从短视频博主发布的各车企财报中了解友商的发展情况。
在实际与蔚来、乐道销售交流的过程中,并没有体会到其他销售所说的情形。接待笔者的蔚来销售周光是一位35岁左右的男子,微胖,交流中也能感觉到其超负荷工作的疲惫。
笔者试驾了一款ET5,试驾过程中,周光表示他自己开的也是这款车,对于购车原因,笔者并未追问。
不可否认的是,新能源销售的工作正给予周光越来越大的压力:“所有的新能源车(销售),如果你想进入这个行业,就肯定得接受一个就是它不算是一份好干的工作。现在比前两年肯定会难很多,指标重流程多,给你的指标很难完成,客户也很卷,买一辆车会对比很多,各种压力累积到一起就会比较难。”
与之相比,乐道的销售李伟更为年轻,语气也更加轻快,面对外界对蔚来的质疑他也是一笑而过:“哪有那么夸张,像蔚来这种有造车资质的企业想倒闭很难的。”
至于强迫员工买车的流言,李伟表示他并没有遭遇过。
“像我自己喜欢小米,我买的就是小米,店长也没有硬逼着你要求你去买。前段时间网上的那个,可能就是个别店长想要表现一下,给下面施加压力。”
“主机厂的‘耗材’”
除却蔚来,各品牌销售对其他品牌则较为宽容。
“除了我们家,您还有看其他品牌吗?”
在介绍完产品优势,优惠政策后,调查的十几个品牌中,除却老牌国企红旗,余下所有销售总会适时地抛出这个问题。或小心翼翼,或假装不在意实则一直透过车内后视镜观察笔者反应。
而笔者回答过后,也会透过车内后视镜或瞄向左后视镜观察销售反应。
极氪、长城、智己、特斯拉等销售都会对竞品车型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给出两者的使用场景,任由消费者自行判断。
这份宽容一方面是来自对竞品品牌的了解与尊重,另一方面则或许是为了保全圈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体面。
“像前段时间极越倒闭之后,销售员工都是内部消化的,很少有人会再去转岗换行业,基本上都是几家轮转。”乐道销售李伟说。
华为、小米销售的大多数同事也大多是从其他新能源车企跳槽,长城、智己的销售也有其他车企的销售从业经历。
而在近几年,品牌间销售的流动似乎正在增强。
价格战下,业绩指标的增加与顾客可选项增多间的矛盾在销售身上凸显:一面是小心翼翼维护跟进随时可能被友商甚至同事截和的客户,一面是需要靠加大工作强度、延长工作时间才勉强可及的工作指标,销售面临的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
唯有流动似乎才有短暂的喘息时间,但在喘息之后,又是相同甚至更甚的压力。
“销售其实是个体力活。”
不约而同,几位销售都发出了上述感慨。不规律的作息与饮食下,胃病、慢性病于销售已是家常便饭。
“我们不过是主机厂的‘耗材’。”
一位不愿姓名的4S店销售经理,在新能源转型失败后哀叹,去年,这家4S店卖出80辆新能源汽车,利润却是负数。
2024年,价格战将汽车行业利润率压到4.3%,而在2025年,这一数字或许将会更低。
开年的头部车企的免息政策和比亚迪的“全民智驾发布会”,又将价格战引向免息战、智驾战的新高度,无论主动或被动,所有车企势必要卷入其中。
资本与资源成为车企2025存亡与否的关键。基于此,车企必然将成本控制转接到上下游,而本就弱势的经销体系中,销售无疑是最为脆弱最为弱势的一环。
汽车销售的寒冬还并未到来,几年前地产销售颠沛流离的场景几乎就要在汽车行业重演。
当拿命换高薪已不足为奇,下一次销售拼命争取的,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工作机会。
至于眼下能做些什么?
似乎只有吞咽苦涩,降低预期,应对挑战。不论如何,价格战总会停歇。
|momo|
“今天不喝茶”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
调查|商场中的新能源“暗战”
今年,没人讨论燃油车了!?
网传威马汽车复活,张口就要超过“华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