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位于山东菏泽市东明县的黄河滩涂湿地,成群结队到这里越冬的候鸟,在黄河边栖息、觅食、嬉戏。“每年冬天都会有14万只至16万只候鸟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区域飞抵这里停歇,20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也连续多年来这里越冬。”东明县林业局局长孙书华说。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作为黄河入鲁第一站的东明县,是山东省滩区面积最大的县。伴随近年来黄河水质稳步改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因黄河水的滋养而愈加蓬勃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格局,让更多滩区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东明县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繁荣的富民强县之路。
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山东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其中,引黄供水量占山东总供水量的30%以上。管住黄河“水袋子”,让有限的黄河水发挥最大效益,对于山东来讲至关重要。山东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己峰介绍,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1年4月,鲁豫两省签订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搭建起黄河流域省际政府间首个协作保护机制,迈出了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第一步。截至目前,鲁豫省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已完成3个年度兑付,共发生补偿1.88亿元。有关专家认为,鲁豫两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深入实施,有力保障了黄河流域水质稳步改善,扎实推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全国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提供了示范样板。
据了解,山东、河南跨省界协议以黄河干流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进行水质类别补偿和水质变化补偿。水质年均值以地表水Ⅲ类为标准,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给予河南6000万元补偿;反之,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给予山东6000万元补偿。水质变化补偿以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3项关键污染物年度指数为标准,每下降1个百分点,山东给予河南100万元补偿;反之,每上升1个百分点,河南给予山东100万元补偿。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伍其东介绍,自从协议签署以来,黄河干流入鲁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标稳中向好。同时,山东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3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3.7%,劣Ⅴ类和Ⅴ类水体比例连续3年保持为0。省辖黄河干流连续8年保持Ⅱ类水质,主要支流优良水体比例稳定保持在100%,南四湖东平湖流域44个国控断面、南水北调东线13个国控断面及南四湖流域省辖39条入湖河流优良水体比例均为100%,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为进一步完善两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本着逐步完善补偿标准、更加注重保护成效的原则,山东结合补偿机制执行情况和“十四五”期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工作,对原《补偿协议》进行了修订。2023年12月底,正式签署《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3—2025年)》,实现“十四五”期间全时段全覆盖。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财务管理处处长郭琦告诉记者,与第一轮相比,此次续签协议更加科学、全面。在指标设置上实现陆海统筹,补偿因子在原来地表水指标基础上增加了总氮指标,落实黄河流域上游省份保护海洋环境责任,形成上下游公平分担、协同共治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补偿标准更加精准,水质类别补偿由原来的年度达标调整为月度达标,推动上游省份“以月保年”,保障黄河水质更加稳定;覆盖范围更广,推动建立覆盖黄河干支流的省、市、县三级上下游联防联控治理体系,为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生态抓项目、兴产业、促发展,是山东沿黄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农行齐河县支行为齐河县黄河水乡湿地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2.9亿元,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农行山东省分行绘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金融生态图谱》,整理了84个生态保护项目、39个高质量发展项目生态图,创新推出九大类42项产品体系的“黄河系列贷”,生态保护贷等16项产品,均为同业或系统内首创,填补了市场空白。
沿黄57公里的聊城市东阿县充分发挥黄河水质优良优势,打造“东阿黄河鲤”品牌,培育出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体系。在东阿县大桥镇绣青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鱼池内,一尾尾金鳞赤尾的黄河鲤鱼悠闲地在水里游弋。“这个春节前后,共售出品牌鲤鱼2.3万斤,价格在15元/斤左右,较市面上普通鲤鱼品种价格高出近1倍,亩产效益也较往年提高近6000元。”绣青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磊说。
“下一步,山东将持续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改革创新,巩固提升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实施成效,不断完善‘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良性治理格局,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侯翠荣说。(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