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是第二期“双高计划”建设的基本目标。两个目标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办学能力高水平,要靠产教融合高质量来保证;同时,产教融合也只有落实到办学层面、落实到教学环节,才是真正的融合。办学能力高水平,最终要体现在专业、课程、教材、实训基地和教师等关键要素上。为此,要全面深化以“五金”为代表的教学关键要素改革,使之科学化、系统化。
措施落实落细,改革走深走实
第二期“双高计划”建设的实施,必须高度关注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在改革逻辑起点上,推动专业教师深入生产服务一线。把教师跟岗挖掘的生产资料、标准规范、工艺流程等,作为优化调整专业、开发课程内容、编写优质教材、开展实习实训的基本依据。
在改革内容呈现上,推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融入课程教材具体化、明确化。要根据在生产岗位、服务一线挖掘出来的各种材料,明确标识出到底融入吸收了哪些新方法、哪几种新技术、哪几样新工艺、哪几项新标准。
在改革价值追求上,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留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动手时间;要推动“教材”向“学材”转变,以学生学习的角色、用平等的话语来讲述知识、传授技能。
在校企双主体育人上,要充分尊重企业。当下,校企合作企业大多发展成熟度高、社会责任感强、需求层次高,更重视权益、社会形象、企业尊严等非直接经济利益,校企合作中大家习以为常的“下企业”之类的说法可以远去了。
改革科学规范,有理论重逻辑
第二期“双高计划”建设,要推动教学关键要素改革从“经验性、凭感觉”转向“科学化、规范化”,从逻辑上建构起适合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法论,形成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
改革取得成效须有理论支撑和筑基。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批判吸收普通教育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先理论后实践”“理实一体”等教学模式,但究其根本,还是理论教学基础上的“理论+”模式,并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教材编写亦如此。因此可以尝试打破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技能的教学逻辑,建立一种“实践—理论”“技能—知识”全新的教学逻辑,建构具有类型特征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
改革取得成效须有科学有力的工具。模块课程已成为职业教育战线共识,但模块从哪来、如何形成模块,却语焉不详。模块绝不是把传统的教材“章—节”换成“项目—任务”,仅作表达形式上的改变。要通过探索绘制“项目(岗位)—任务—流程(组成)—技能点——知识点”五级课程能力图谱,将跟岗挖掘的原始材料条分缕析,通过教育化改造和结构化呈现,将工作世界转化到教育世界、转化成教学场景,通过技能的形成推导出需要传授的知识,建构技能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如此,既能厘清模块化课程的模块从何而来,也能划定课程内容开发的边界,同时还能为教材篇章目录的确立提供依据。
整体推进改革,五要素形成合力
系统推动教学关键要素改革,其一,要整体推进“五金”建设。在第二期“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相关院校要统一部署、整体推进,使五项工作在推进中相互照应、形成整体。要将跟岗挖掘的方法论贯穿到“五金”建设的全要素和全过程之中,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改革举措。要将能力图谱深度应用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实习实训项目设计中,使之成为关键要素改革科学化、规范化的有力工具。
其二,要深入研究“五金”之间的关系,有的放矢地协同推进。在“五金”中,专业建设是起点,是职业院校开门办学最先面临的问题。一个专业需要若干门课程支撑,课程则需要落实到教材和实习实训上,而这些工作都需要由教师来完成。教师是系统推动教学关键要素改革的具体操作者,系统推进教学关键要素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专业、课程、教材、基地建设成色如何,最终还要看教师。
其三,要推动教师知识结构发生革命性改变。“五金”建设最终落在教师身上,对教师素质尤其是专业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解构原有的学科体系知识结构,建立以技能为主线的知识结构;要从“理论—实践”的传统教学逻辑,转换到“实践—理论”“技能—知识”的逻辑轨道上来;要将“会什么教什么”和“因人设课”的教学现象,转变为“生产服务现场发生什么教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这种起底式、颠覆性改革,才是系统推动教学关键要素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将成为衡量改革成效的试金石。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25日 第05版
作者:聂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