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谈到中医,必会联想到中药,甚至将两者划了等号,寻医必问药。这其实是本末倒置了!

真正的中医其实有“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之说,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凡是风、暑、寒、湿、燥、火入体,凡在体表者用以砭法,立竿见影(砭法主要包括刮痧和拔罐);病气进一步深入肌肤、腠理,则医者用针,无有不效;病气进一步深入,就当艾灸了;当然若深入脏腑和骨髓,则需要汤药进行调理了。

这只是对“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肤浅的理解,其实真正的古代中医有着更高明的境界之分!

中医本质上是一门“天人之学”,人道即天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而道是无形无名的,却能产生万物,《道德经》老子说了一百多个“无”字,道是“以无为本”、“有生于无”的。落到实践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真正高明的医术必是大象无形,大巧无迹的。从这个角度,中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下层境界——汤药

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

中药治病的理论基础是借助药草的“四气五味”,用药物之偏性来恢复人体内在平衡、治愈疾病。

神农尝百草,辨别药性。中药草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特性,也称为“四性”或“四气”,《神农本草经》上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又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可以入五脏,治疗脏腑功能的偏衰的状态。

《内经》提出“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从而出现了千变万化的方剂。其中载在经典医药著作中的方剂就叫经方。



历代以来,名医辈出,研究出了大量的经方,如东汉“医圣”张仲景更是经方之祖,桂枝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令人膜拜不已。

这些经方如同中医这个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还在保障国人的健康,但也造成了国人只知有经方,不知中医的博大精深!

不管怎么说,中医汤药毕竟还是落入了“有形有迹”的下乘境界,《黄帝内经》说:“用药如用兵,不得已而为之。药能治病,亦能治病。是药都有毒,有利必有弊……”“首选外治,慎言内调”。



中层境界——针、灸、砭

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灸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灸法、针法、刺血法、刮法、罐法…成为无药治病之术的根本大法。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包括了刮痧和拔罐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针法和灸法。



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黄帝内经》中称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为“上工”,《灵枢·逆顺》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针灸以“经络学说”“子午流注学说”为理论基石。《灵枢经》《难经》《针灸甲乙经》是针灸的经典著作。神医扁鹊将之发扬光大。



古大医大德说:“治病之要术,无过艾灸”……既能疗病,又能养生。通过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既能疗病,又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在众多的中医治法中,最受外国人欢迎和推崇的就是针灸了,认为它是神手其技的,原因就是它的立竿见影,让老外张口结舌。

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刺麻醉的研究成果为契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针灸热潮,很多留学生专门来学习这门技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的一份报告,针灸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传统医疗手段。针灸缓解疼痛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所支持,很多西方国家将针灸纳入了医疗保险体系。

针灸以其绿色、无毒副作用、起效迅速而著称,成为了国粹一般的存在。如同其理论“经络学说”一样,针、灸“无形无迹”相较汤药可说是更胜一筹,然则尚落于“有为”!



最高境界——导引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防病于未然的养生导引术,无疑是最高层次的中医术法。多为不传之秘,知之者廖廖。

所谓导引,指的是导引神气,调柔身心的方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与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之旨同。

导引是引导能量传输和流动的艺术,让身体和精神和柔健康。中医六大法门,导引是集大成者,能调节经络的升降顺逆,因势利导,调节身心至最佳状态。它讲究精神内守、心无旁骛。



导引的鼻祖是神医华佗,五禽戏是最著名的一套导引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渊源可上溯至先秦。

隋朝太医令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全书共载“养生方”或“导引法”289条,213种具体方法,可说是集前此数千年医学气功成就之大成者。

导引大多通过调气法、呼吸法、按摩法达成,很多已失传。目前留下来为大众熟知的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站桩等。



导引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达成气血和调、放松身心、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治愈亚健康状态,并能够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可说是一举多得,不刻意治病,却能达成身心健康的高明至极的养生医术。

鉴于此,将之归入“无形无迹”且“无为”的最高层境界。



题外话

然则,导引术虽无迹无为,仍未免“有心”之嫌,所以道家的养生生张“性命双修”,身心全面修炼,达到至高完美的境界。

佛家主张“养生先养心”,养生要养性、调身先调心。调整心态才是养生的根本。佛家主张“万念归一,清心涤虑”,无过去心、无现在心、无未来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