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一位自称大连医科大学学生父亲的网友@段建川1688在微博发帖求助,称其22级放射影像学专业研究生女儿烧炭自杀。该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关注,涉事学生实习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回应称,警方已介入调查,医院与校方联合成立调查组并积极安抚家属。据家属透露,87岁的爷爷因孙女离世突发脑溢血,家庭陷入双重悲剧。


2月24日,记者采访发博人段先生得知,警方在事发当天(2月14日)介入,截至目前,家属方暂未明确收到调查结果。段先生还表示,由于女儿生前所使用的手机无法解锁、自己也无法与女儿的同学朋友们取得联系,他的心中还存有不少疑问,几近崩溃,87岁的爷爷在知晓孙女自杀一事后,脑溢血住院。
此前, 记者从涉事学生实习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处获悉,医院方已第一时间成立调查小组,学校及医院正积极配合调查解决、安抚家属。

研三医学生出租屋内死亡
段建川向记者介绍,女儿段静仪生于2000年,生前就读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三年级,今年6月即将毕业。2月14日下午,他和孩子的母亲从校方得知,女儿在出租屋内死亡。
段建川转述校方的介绍称,14日上午,段静仪未按时出勤。同学跟老师汇报后,找到段静仪租住的房屋发现,她躺在床上已经去世。“打开门后,里边炭盆还在燃烧。”经过血样检测,段静仪体内一氧化碳严重超标。
段建川称,老家没有用炭取暖的习惯,大连室内有暖气,不需要用炭火取暖。他跟随民警到现场时发现,木质地板被炭火烧坏,留下一圈黑色的痕迹。
民警发现,段静仪在2月13日下午,她从网上购买了木炭和打火机。在追问案发情况时,派出所的负责人表示,孩子受过医学高教育,应该知道在家里烧炭的后果,“意思就是说,他们排除这种刑事案件的可能。”


段静仪的父母在树丛中祭奠孩子
段静仪的母亲黄金梅介绍,以往每天下午6点左右,女儿都会跟她视频,聊一些家常。如果因事无法视频,母女之间也会发信息告知。女儿性格有些内向,但热爱生活,经常做饭。偶尔还会烘焙一些糕点,分享给同学朋友。2月13日下午6点27分,黄金梅还跟女儿视频,简单说了几句,并未发现孩子异常。
春节期间,段静仪跟着父母走亲访友,跟朋友闺蜜看电影。在与女儿的聊天中,段建川也感觉到,女儿担心毕不了业不敢提找工作的事。每次提到工作话题,女儿就不往下说,段建川也不再催她。

生前讨论论文数据缺失问题
女儿去世后,亲属在网络上发布孩子去世信息后,有知情人私信称,段静仪的导师把她的毕业论文所需要的数据给了他人用来发表文章,导致她毕业论文数据无法使用,毕业无望。
段建川称,亲属在发文前写错了段静仪的名字,知情人打出了孩子名字的正确写法。“说明是认识孩子的人,知道的情况比较可信。”

有网友私信称,段静仪因论文数据无法使用,毕业无望 受访者供图

段建川称,女儿的论文已经处于修改阶段,他听孩子提起过在医院找志愿者收集数据的事。今年春节,女儿正月初二才从大连回到广安,一度表示需要在机场修改论文。“前边老师说她的论文写的不行,过不了关,她压力很大。”
段建川了解到,2月13日下午4点多,学校的学术秘书姜老师通过微信与段静仪讨论论文数据问题。临近论文交稿日期,段静仪的论文还存在原始数据缺失的严重问题。“如果说原始数据没有,她会毕不了业。(即使)毕业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这个东西再翻出来,她的学位证也会被取消。”下午5点03分,段静仪从网上购买了木炭和打火机。
案发后,段建川见到女儿的导师,对方称自己对孩子很好,并不了解13日下午发生的事,已安排科室相关人员写报告材料。
段建川介绍,因为女儿的苹果手机和Ipad有密码未能打开取证,无法得知孩子去世前的遭遇。目前,她的电子设备已经交给警方,委托其他部门处理,希望解锁后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记者致电办案民警,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2月23日下午,大连医科大学宣传部工作人员向顶端新闻记者表示,学校对这项事件是高度重视的,第一时间公安部门都介入来处理这件事。目前学校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进行善后工作,但是有些工作比较复杂,一直在推进。
对于家属反映的导师挪用学生论文数据情况,该工作人员表示,附属医院属医院成立工作专班,正在积极核实处理。

医学研究生困境:系统性压力的冰山一角
此次事件折射出全国医学研究生群体的普遍困境:
超负荷学业压力:以延安大学放射影像学培养方案为例,研究生需在3年内完成18门课程、18学分临床实践,并通过多项国家级考试;
导师权力失衡风险:类似武汉理工大学陶崇园、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等案例显示,部分导师存在精神压迫、学术剥削等行为,而学生缺乏有效申诉渠道;
心理健康危机高发:研究显示,41%的医学生存在中重度焦虑,39%患抑郁症,自杀意念发生率高达13.6%。
法律与制度拷问:安全管理漏洞亟待填补
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医院需对实习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然而,涉事医院在此事件中暴露多重问题:
岗前培训缺失:家属质疑医院未充分履行对实习生的安全告知义务;
监管责任模糊:实习生参与高压力临床工作时,带教老师的监督职责未明确量化;
应急响应滞后:医院在舆情发酵48小时后才通过媒体回应,违反“第一时间发布声明”的公关原则。

高校与医院应对:舆情管理与机制改革并行
面对舆论压力,大连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采取以下措施:
舆情控制:通过官方声明强调“配合调查”,避免次生舆情,但未公布具体调查进展;
权益保障:校方《学生管理规定》明确申诉权利,但实际执行中家庭沟通渠道不畅;
制度反思:参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验,需建立“同侪支持系统”和强制心理评估机制。
生命之痛后的改革呼声
此次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医学教育体系积弊的集中爆发。要实现根本性改善,需多维度发力:
政策层面:将心理评估纳入住培考核指标,规定师生比上限(如1:3),明确导师行为红线;
院校改革:借鉴北京大学“四位一体”机制,设置独立申诉委员会,开通匿名举报通道;
社会支持:推广“医学生心理健康援助基金”,建立跨医院心理干预联盟。

小编想说
压垮他的到底是加班?是内卷压力?收入待遇差?是职场霸凌?还是同事老师们的冷漠?....
真不知说什么好。很痛惜,非常痛惜
一是痛惜他们自身。
一是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年纪,偏偏选择把自己的人生戛然停止。
二是痛惜他们的选择,明明有很多方式可以解决。
生活很难,但我依旧想说的是,生活会有各种难过,选择结束这一切真的不应该。
因为生活不止是只有这一个巨大的困难,你跨过去,其实也就跨过去了没有什么后果比死亡更绝望今日你走了,父母、女朋友得何等难过,那么久学习和磨练也都付之一炬了。
曾经看过一个统计,这些年死于医闹杀医的要少于因工作压力或遭受霸凌自杀的医生
在医院混不下去,觉得工作太苦太累,收入低,没时间。
假如真的在医院遭受到不公或者不如意的事情,记住四
第一,直接正面刚,别怕会在这个行业混不下去。只要是行业内部,里面必分派系,这里不行你投靠那里,本市不行你换个城市,总有你能落脚的地方。
第二,一旦开始正面刚你要把握一切主动权,熟悉相关的规章法律,把能走的流程都走一遍,该举报举报,该上诉上诉,去找医院领导要说法,坚决在合理范围内把事情闹大。
第三,如果遭遇职场不公对待,要第一时间反击,不要有一丝犹豫。有些话,在这里不方便公开讲,你就记住,你一个实习医生,是光脚的,他们穿鞋,光脚不怕穿鞋的,他们损失比你大。你大不了不干这行,但他们已经在这块地方里面根深蒂固,利益牵扯巨大,真丢了眼前的一切,没人敢去试沉没成本。
第四,千万千万记住,要求助家里人,别闷着不说,有什么关系发动什么关系,有多少人求助去多少人。
还是那句话,连死都不怕了,你还怕什么?
默哀,一路走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