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如果喜欢文章,可以评论,关注!
同事老张退休还不到3年,人就是突然没了,明明前一段时间我们还相约着到黄山去游玩。
即使参加完老张的葬礼,我都还不敢相信,那个热心帮助每个人的老张,就这么不在了。
然而从老张的身上,我明白了:人生最珍贵的,不是忙忙碌碌的付出,而是懂得为自己而活。
01
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二早晨,我像往常一样靠在沙发上刷着手机,突然跳出一条微信消息:“老张走了……”
发信息的是以前的同事小李,我愣住了,手指停在屏幕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怎么回事?是不是搞错了?”我立刻回复。
“确实是老张,昨天晚上突发心梗,送医院抢救无效……”小李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家属刚刚通知单位的,葬礼定在后天上午。”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手机从指尖滑落。老张,我亲切的同事,那个总是笑眯眯的老张,怎么会突然就离开了呢?她才五十七岁,退休还不到三年啊。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刚调来这个单位时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那天我拎着一个大包小包,手忙脚乱地往办公室搬东西,是老张第一个迎上来帮我。
“来来来,我帮你整理。”她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帮我收拾办公桌,还不忘介绍:“茶水间在走廊尽头,卫生间在楼梯拐角,有什么不懂的随时问我。”
老张就是这样一个人,永远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记得有一年冬天,我感冒发烧去上班,整个人昏昏沉沉的。
老张一进办公室就发现我不对劲,二话不说就把我拉去医院。“哎呀,都烧到38度5了,你还逞什么强?”她一边帮我挂号一边念叨,“身体要紧,工作的事我帮你跟领导请假。”
葱白的手指,温柔的笑容,和蔼的话语,这些画面在我脑海中不断闪现。老张就像办公室里的“及时雨”,谁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
她总会带来自己腌制的咸菜和酱萝卜,那是我吃过最地道的味道。“腌菜也是门学问,”她总是笑着说,“火候要恰到好处,盐要放得够,但又不能太咸,关键是要用心。”
就在上个月,我们还在计划五月份一起去黄山玩。“等天气暖和些,那山上的景色最好看。”
老张兴致勃勃地说,“我退休这么久了,还没好好出去玩过呢。”可惜这个愿望,永远都无法实现了。
办公室的绿植角落里,几盆栀子花依然郁郁葱葱。这些都是老张的“孩子”,她总说办公室里一定要有点绿色,让人心情舒畅。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给这些花草浇水、掐枯叶,然后才开始处理自己的工作。
“你们看,这盆绿萝又长出新叶子了。”老张总是像发现宝藏一样,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她对这些植物的态度,就像对待办公室里的每一个人一样充满爱心。
“老张啊,你这人就是太好了,太为别人着想了。”我们经常这样说她。她只是笑笑:“都是一个单位的,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那会我们部门准备一个重要项目的材料,老张虽然马上要退休了,但仍主动承担了大量工作。
那段时间她经常捂着胸口,我们劝她去医院检查,她总是说:“等忙完这阵子再说吧,现在走不开。”
办公桌上那个老旧的保温杯还在那里,是老张用了十多年的“老伙计”。杯身上的图案都磨得看不清了,但她从不舍得换。“够用就行,”她总这么说,“攒下的钱给儿子付首付。”
突然想起前几天整理文件柜,还发现了一沓老张写的工作笔记。最后一页上还贴着一张便利贴:退休后想去的地方:1.黄山 2.西湖 3.张家界',旁边还标注着一定要带相机。
看着这张泛黄的便利贴,我心里一阵酸楚,这些愿望,终究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办公室里的老同事们聚在一起,回忆着老张的点点滴滴。“记得那次我妈住院,老张主动帮我顶班。”、
“下雨天她总记得带伞,就怕别人淋湿。”、“她腌的萝卜,我现在想想还直流口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却都说不完老张的好。
“其实最后那段时间,我总觉得她不太对劲。”小李突然说道,“经常看她揉胸口,走路也比以前慢了,但问她又总说没事。”
我们都沉默了,也许如果那时候多关心一下,多劝她去检查一下,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02
阴沉的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仿佛也在为老张送行。我站在殡仪馆的门口,看着人群缓缓走进灵堂,心里五味杂陈。
灵堂里布置得很简单,白色的挽联,洁白的菊花,老张的遗像安静地摆放在正中央。照片上的她还是那样温婉地笑着,就像记忆中的每一天。
那天她穿着浅蓝色的衬衫,耳边别着一缕微微发白的头发,笑容柔和,眼神里透着慈爱,仿佛下一秒就会开口说:“来来来,大家一起吃点东西。”
老张的丈夫双眼通红,站在灵堂一侧,不停地接受着来人的慰问。他一直在抹眼泪,脸上写满了悔恨。
老张的儿子小李更是悲痛欲绝,跪在遗像前失声痛哭。看着这对父子,我心里涌起一丝说不出的怪异感。
走到老张的遗像前,我忍不住红了眼眶。前年她刚退休那会儿,我们约着一起去晨练,她每次都说:“等忙完这阵子,等孙子大点。”可惜,这个“等”字,一直等到了永远。
“张姐,你在那边一定要好好休息。”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别再这么累了。”
参加完老张的葬礼,坐在出租车上返回的路上,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她的过往。作为多年的同事,我们曾在茶余饭后听她零星地讲起过自己的故事。
老张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共有四个孩子,她是老大。那个年代,生活艰苦,父母常年在外务农,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落在了她的肩上。
“我那时候个子还没锅台高,就得踩着小板凳去烧火做饭。”她曾笑着对我们说起往事,眼里却闪过一丝黯然。
“最难的是照顾弟弟妹妹,”她总是这样回忆,“大冬天的,弟弟半夜发烧,我只能自己背着他走两里地去村医那里。那时候,我才十二岁。”每每说起这些,她都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农村女孩都没能上学。老张能继续读书,是她人生中唯一一次的“反抗”。
她父母想让她辍学在家干活,她跪在地上整整一夜,就是要继续读书。“那是我这辈子求人求得最狠的一次,”她曾说,“我知道,如果不读书,这辈子就毁了。”
这一跪,换来了她继续求学的机会。老张寒窗苦读,最终考上了大专,还被分配到了机关单位工作。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在父母眼中却成了“榨取”的对象。
“那时候每个月工资八十多块,要上交六十块给家里。”她偶尔会感叹,“弟弟要买自行车,妹妹要交学费,家里要盖房子……我的工资就像是家里的'补给站'。”即便如此,她从未抱怨过。
最让人心疼的是,她把弟弟妹妹都供出了大学,父母却觉得这是“应该的”。“还不是托了我们的福,让你有机会进城工作?”这样的话,她没少听到。
每当说起这些,她总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能帮弟弟妹妹出人头地,也是好事。”
在她的语言中,我们听不到任何的抱怨和不满。她总是说:“人这一辈子,能帮就帮一把。”
可谁又能体会,在她柔软的外表下,藏着多少心酸和无奈?她把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家人,却从未得到过一句感谢。
回想起这些往事,我不禁红了眼眶。老张这一生,从小就背负着太多责任。她是姐姐、是主心骨、是家里的顶梁柱,唯独不是一个可以为自己活着的“张美丽”。
她的青春,在照顾弟妹和承担家务中悄然流逝;她的期望,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渐渐消磨。
最讽刺的是,每当她弟弟妹妹在家庭聚会上炫耀自己的成就时,很少有人记得,是眼前这个朴实的姐姐,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他们的锦绣前程。
她却依然微笑着,为弟弟妹妹的成就感到骄傲,从不提及自己的付出。
这就是老张,永远把自己的苦往肚里咽,把最好的给了别人,却把最艰难的留给自己。
或许正是这样的童年与成长,造就了她后来在单位里那样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03
老张的婚姻生活,又何尝不是一场无休止的付出?26岁那年,经人介绍,老张认识了李大哥。在那个年代,这个年龄的姑娘已经算是“大龄剩女”了。“能嫁到城里,父母就很满意了。”老张曾经这样说起自己的婚姻。
有次我和老张加完班一起回家,她站在自行车旁,望着晚霞忽然感叹:“这日子啊,就跟我那辆自行车似的,能骑就骑,骑到哪是哪。”
那会很多人都已经更换电动车了,可是老张却舍不得,还是骑自己的旧自行车。
每天中午,老张都要回家给丈夫和儿子做午饭,然后骑车去上班。晚上下班,还要赶在菜市场关门前买菜,回家做饭收拾。
“你让李大哥帮帮忙呗?”我们常常这样劝她。她总是笑着摇头:“他也不会做,做了反而更添乱。男人嘛,能顾好自己就不错了。”
可我们都看在眼里,李大哥是个什么样的丈夫。下了班就是打麻将,家务活一点不沾,老张生病住院,他嫌医院条件差,连陪床都不愿意。
就这样老张继续忙碌着,白天在单位兢兢业业,晚上回家照顾一大家子。她总说:“等儿子结婚了,我就轻松了。”可儿子结婚后,等待她的是新一轮的忙碌。
“儿媳妇坐月子,我得好好照顾。”老张这样说着,开始了当全职奶奶的生活。每天变着花样给儿媳妇做月子餐,半夜起来照顾孙子。“年轻人不容易,能帮就帮一把。”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就在前几个月,我们部门聚会,老张也来了。她说起孙子会走路了,脸上满是骄傲。
可我分明看到她站起来时扶着椅子,脸色发白。“你得注意身体啊。”我说。她笑着回答:“等孙子大点,我就去医院好好查查。”
谁能想到,这个“等”字,一等就是永远。那天晚上,她还在给孙子织毛衣,突然就倒下了。送到医院时,已经回天乏术。
从殡仪馆回来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老张的音容笑貌。她的离去,不仅是一个善良同事的永别,更是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警醒。
记得老张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这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家人活着吗?”可如今想来,这句看似普通的话里,却藏着多少无奈与心酸。
她太习惯付出,太习惯忽视自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别人,却忘了善待自己。
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我们会为了照顾孩子推迟体检,会为了赶工作错过吃饭时间,会为了家人的期待放弃自己的梦想。
可是生命的意义真的只在于付出吗?健康的人生,不应该是适度付出与自我关爱的平衡吗?
老张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奢侈,不是大富大贵,而是健康地活着,快乐地生活。
看看身边的人,多少人正在重复老张的人生轨迹?为家庭披星戴月,为孩子殚精竭虑,为伴侣默默付出。
我们总以为自己还年轻,总觉得来日方长,却忘了明天和意外,真的不知道哪个会先来。
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决定,但生命的宽度与深度却是可以把握的。不要等到退休了才开始规划,不要把“等”字挂在嘴边。趁着还有时间,去做想做的事,去看想看的风景,去过想过的生活。
你们身边有像老张这样的人吗?
如果喜欢本文章,或者有什么观点可以发表在评论区一起交流,同时可以点点关注,账号会持续更新精彩故事,你的评价和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