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来


图为二〇二五年第一期《人民文学》。

2025年第一期《人民文学》节选发表了作家香圃的《罗布!敦煌!》,受到读者关注。这一长篇神话小说三部曲历时10年创作,长达200万字,以宏阔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读者翻开它,便已揭开西域尘封往事,发幽古之情思,领略与感慨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的生动奇妙和博大精深。

作为小说家,香圃在历史学家止笔处起笔。他对浩如烟海的考古资料、史籍文献、壁画造像故事、民俗传说等,进行精心筛选和深入研究。他仔细查阅罗布泊和敦煌地区的考古资料、敦煌—吐鲁番历史文献、敦煌壁画全集和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在众多考古发现中,他化用悬泉汉简、虞弘墓志、马羌书简,创造性地将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纳入小说创作之中。小说以《山海经》故事为缘起,起自上古,历汉经魏,终于盛唐。神秘莫测的罗布泊、命运多舛的楼兰国、宏伟瑰丽的敦煌城,在作者的笔下,活色生香扑面而至,悲欢传奇轮番演绎,细致刻画出普通人在命运浪潮中的奋争与抉择。

小说艺术化再现罗布泊的失落和敦煌千年的历史兴盛,并生动地揭示出这一文明兴衰史背后的深层动因,反映了丝绸之路中西交通催生的文明演进。

举世瞩目的罗布泊和敦煌,是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枢纽,是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的交融之地。小说取材于跨文化的复合地带,也在文本层面证明直至讨论这种多样性、关联性与融合性。

超乎文化与历史之外,小说更放眼寰宇,体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哲学宇宙观。中华文明独有的哲学与理念,以文化、风俗、典仪、文献甚至是最素朴的日常生活贯穿于代代民众的生活实践之中。小说艺术以形象建构出独特且自成一体的世界,其中的人物、情节、器物虽然未必于史有据,然皆可体现特定哲学与理念之烙印。可以说,如果要了解活态的中华文明的哲学与理念,读小说可能是比读哲学专著更为切身、鲜明的方式。故事与虚构,也更容易将理念的智慧植入其间,塑造出艺术的真实。《罗布!敦煌!》还设计了若干精彩的副文本,解说小说中的历史典故、情节发展和艺术构思,彰显作者的言外之意,平添阅读兴味。小说融入百余首体式各异的诗词,百余幅引人入胜的插画,这种文备众体的创新,使深奥的文明密码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体验。

十年磨一剑,未敢试锋芒。罗布荒原,长河落日,黄沙阵阵,仿佛在委以作者苍凉悲壮的历史责任,开启那丝路神话的玄妙大门,再现一座座古堡与烽燧中鲜活不屈的生灵和荡气回肠的史诗。为使那些斑驳陆离的简牍、模糊不清的语句,不至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作者用真心与努力,跋涉在卷帙浩繁的茫茫文字沙海,千淘万漉,洗磨文明的吉光片羽,向导人们走出困顿心胸的大漠,追逐内心世界的光明。

纵观人类文明史上有价值的小说,除了叙事与抒情,更深沉的内核应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哲思、熔铸人心,探讨文明、族群的历史命运和文化记忆。中华文明的传统哲学宇宙观注重连续、动态、关联、关系和整体性的视角。在中华文明的脉络中,宇宙间一切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同源、同构、互感的动态平衡。当今世界,不论是全球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保护,还是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人与天地、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人与人之间,万物皆休戚与共。因此,我们需要深刻体悟中华古典价值观的内涵,以关联性的视角思考世界、国家与个人的前途命运,面对人类共同挑战,思考与实践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华古典价值观在当下能够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以现代视角阐释古典智慧、展现传统文化与哲学之魅力的文学作品,理应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5日 20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