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永、詠)春拳与永春白鹤拳,作为我国南派武术之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关于咏(永、詠)春拳的起源、发源地及创始人,历史文献记载尚不完整,学界亦无统一见解,成为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议题,甚至激起了关于咏春、永春、詠春的所谓“三春”之争。永春白鹤拳,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福建省永春县,历经近四百年风雨,已广泛传播至全球五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民间武术之一。

咏(永、詠)春拳与永春白鹤拳,名称相似,拳法相近,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本文旨在以永春白鹤拳的发展、传播中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结合咏(永、詠)春拳的传承脉络,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期望为咏(永、詠)春拳起源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女子首创 传播四海


永春白鹤拳,源远流长,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杰出的少林拳师方种之女方七娘所创。方七娘将农村生产生活的智慧融入少林拳法之中,结合女性的特质,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和实践,开创了“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女性拳法——永春拳(亦称“永春白鹤拳”)。

永春白鹤拳的先贤们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古拳谱,这些文献详细记录了永春白鹤拳的起源、发展和传播历程。民国十三年(1924年)的《永春县志·方技传》中记载:“康熙间,方七娘与其夫曾四以罪谪永春”“郑礼,和风里大羽人,善拳术。康熙年间……礼父明,赏与七娘角,不敌,病将死,遗言命礼师七娘”“礼与林椎、姚虎等与七娘习白鹤拳,礼精勤不懈,遂以技名”“永地以拳名者,大率礼之徒所授也”。

永春白鹤拳的早期发展和传播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

首先是康熙乾隆年间。康熙年间,由于郑成功与清政府在东南沿海的拉锯战(史称“海乱”),导致了兵匪横行、民不聊生的状况。永春民众为了保卫家乡,形成了习武的传统,这为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其次是雍正乾隆年间。雍正十二年,永春县升格为直隶州。永春成为闽南和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路交通便利,从泉州港可直达永春五里街的许港,永春逐渐发展成为闽东南沿海通往闽西北和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随着商贸业的兴盛,为确保财物安全,需要众多精通武术的人士在途中进行保护(类似镖局运镖),一些商人也开始习武,永春白鹤拳因此随着商贸业的发展传播至八闽和江西浙江等地,福州的鹤拳便是由此而来。

三是咸丰同治年间。这一时期,永春武生林俊的红钱会和陈湖的黑钱会积极响应太平天国运动,发起了福建历史上影响范围最广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后期,福建残部逃往广东、南洋诸岛,林俊、陈湖的永春籍残部也随之前往广东、香港和东南亚,这些残部中不乏白鹤拳弟子,他们或谋求东山再起,或在当地隐姓埋名传授拳法,在东南亚地区,永春华侨由于有永春白鹤拳的保驾护航,成就了“无永不开市”的商业传奇……据考证,当时的永春白鹤拳并没有统一的称谓,大多数人称之为“永春拳”,称拳师为“永春师父”。

咏(永、詠)春拳和永春白鹤拳同根同源

已有很多学者对咏(永、詠)春拳的发源进行研究,但至今仍没能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我们不妨置身于历史背景,结合永春白鹤拳发展史和永春武生林俊、陈湖起义事件,来探寻咏(永、詠)春拳和永春白鹤拳在发展进程中的吻合点。这样一来,咏(永、詠)春拳的发源便逐渐明朗。

咏(永、詠)春拳的创拳时间,与白鹤拳传入广东的时间高度吻合。在咏(永、詠)春拳的诸多师承传说中,诸如五枚师太、至善禅师等人物,多出自清末小说《圣朝鼎盛万年青》,属于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形象,而颜(严)永春、苏三娘等人物则属于口头传承,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然而,黄华宝、梁赞、陈华顺等人的生平事迹则有据可查。据史料记载,梁赞(1826-1901年),别名梁德荣,为广东鹤山古劳东便坊人氏,光绪年间在赞生堂内收徒授拳。陈华顺,生于1849年,顺德杏坛东马宁乡人,39岁那年拜梁赞为师,学习咏春(永、詠)拳。据此推算,陈华顺最早接触咏(永、詠)春拳的时间应为1888年,即光绪十四年。由此可以合理推测,黄华宝、梁赞等前辈学习咏(永、詠)春拳的时间大约在1870年前后,这一时间点与林俊、陈湖残部中的白鹤拳弟子被左宗棠率领的湘军驱入广东的时间相契合。

咏(永、詠)春拳早期传承脉络,与白鹤拳在师承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咏(永、詠)春拳的起源传说中,创始人五枚师太将技艺传授给其丈夫,随后由其后人继承。五枚师太作为传说中的核心人物,在永春县的历史记载中可以找到相关史迹。方七娘创立永春白鹤拳后,其技艺传承给丈夫曾四,再由前五虎、后五虎、二十八英俊等相继传承,这些传承脉络在永春白鹤拳的古拳谱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古拳谱记载,方七娘最初传授白鹤拳的地点位于永春西门外五梅山的观音庙。乾隆五十二年编纂的《永春州志》中记载,“梅花山,由金峰脱下,五山相连如梅五出,其麓为儒林街”,表明方七娘最初在永春五梅山麓传授白鹤拳。因此,我们不禁推测,咏(永、詠)春拳传说中的五枚师太是否就是那位永春县五梅山传授武术的女性师父,而由于种种原因,后人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将“五梅师太”误写为“五枚师太”。

咏(永、詠)春拳一些武馆所敬奉的师祖神位牌上都刻有“白鹤先师”或“永春历代先师”的字样。中华武术自古以来便崇尚师道尊严,白鹤拳传播到各地后,无论名称如何演变,多数武馆的祖师神位都会敬奉“白鹤先师“或者”永春历代先师”。如福州、宁德、台湾、东南亚等地的鹤拳武馆。广东咏(永、詠)春拳的武馆亦不例外,陈华顺故居神位牌上刻有“永春历代先师”,黄飞鸿故居的神位牌上也刻有“前传后教白鹤先师”,这些祖师神位绝非后人随意书写。此外,陈华顺夫妻俩的合葬墓碑上也写着“少林永春派”之样,据传陈华顺生前曾交代“咏春原来是永春,有机会要改过来”。资料证实,永春白鹤拳创始人方七娘的生日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白鹤拳弟子通常会在这天举行祭祀活动,广东许多武馆亦会进行祖师祭拜。由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恰逢关帝爷的诞辰,一些后人可能将祭拜先师误认为是祭拜关公。

咏(永、詠)春拳传说中火烧少林寺故事可能来源于永春县火烧林俊厝、湖安岩的事件。火烧少林寺的故事在咏(永、詠)春拳的历史传说中广为流传,但目前尚未发现确凿的文字记载和历史遗迹。林俊、陈湖起义后,林俊之父林捷云曾藏身于湖安岩,该地遭到永春州练总邱公立的围剿,寺内僧侣奋起抵抗,导致寺庙被毁。同时,林俊家乡遐龄乡的林氏宗祠及陈湖家乡龙头乡的陈氏祖厝也遭官府焚毁,这些事件在族谱和县志中有所记载,并有众多遗迹作为佐证。因此,林俊、陈湖残部中的一些人出于安全考虑及传授武术的需要,借助火烧少林寺的故事,构建了他们离乡背井的背景,这一做法在情理之中。

咏(永、詠)春拳传说中的“严永春”“颜永春”是原来永春师傅的意思。林俊、陈湖残部中的一些永春籍人士,出于避免灾祸、隐匿身份的考虑,选择了以传授武术为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得不隐去功夫的真正来源,转而声称自己的技艺源自“原永春师父”。由于历史上的闽南方言中缺乏撮口音,导致“原”(yuan)字常被读作“严”或“颜”(yan),这种现象在当代闽南地区依然存在。可以合理推测,在普通话尚未普及的往昔,将“原永春师父”误称为“严(颜)永春师父”是符合语言习惯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严(颜)永春”并非指某位拳师的姓名,而是指代该拳师的故乡或其拳术的发源地。换言之,“严(颜)永春师父”实际上就是“原永春师父”,即“原来永春师父”的另一种表述。同时,根据《康熙字典》之前的文献记载,咏、永、詠三字在一定范围内是通用的,这在《唐韵》《正韵》《集韵》中得到了体现。因此,严(颜)永春、严(颜)咏春、严(颜)詠春三者都是“原来永春师父”的意思。

咏(永、詠)春拳的核心动作“黐手”,就是永春白鹤拳中的“黏(粘)手”。“黐手”的“黐”字在普通话中的正确发音为“chī”,而在粤语中则为“tí”。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发音与闽南语中“黏黐黐”(nián thī thī)的“黐”(thī)完全一致。在闽南语中,“黏黐黐”(nián thī thī)是用来形容事物具有极强的粘性。在这里,“黏”与“黐”字的含义是相通的。在永春白鹤拳的描述中,拳师通过手腕控制对手的能力常被形容为“手如胶黏”或“黏黐黐”。因此,咏(永、詠)春拳中的“黐手”实际上就是永春白鹤拳中的“黏(粘)手”。这也解释了为何咏(永、詠)春拳的不同流派在命名上存在差异,有的称之为黐手,有的则称之为黏(粘)手。

咏(永、詠)春拳诸多核心要义与永春白鹤拳古谱记载之间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叶问先生所传“咏春口诀”中的“来留去送”“力由地起,拳由心发”“手不出门”“追形不追手”“子午正身”“留情不出手、出手不留情”等原则,与白鹤拳古谱所载内容高度一致。咏(永、詠)春拳中的“守中用中,中线防守,中线进攻”与永春白鹤拳所论“出手必先讲‘子午归中’”的理念如出一辙。咏(永、詠)春拳诀“乘空必入,逢膀必闸,以软制硬,以快打慢”及“柔中带刚,刚柔结合,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以横消直,以直带横”与白鹤拳论“交关接手”中所载:“内节如铁,外节如棉……直可破横,横能理直。逢刚则刚,逢柔亦刚;遇空则入,遇门则过;有桥过桥,无桥生桥;内用吞吐浮沉之法,外用刚柔相济之巧。”之意旨相吻合。此外,咏春(永、詠)拳与永春白鹤拳均重视运用“听劲”来感知敌力的虚实、大小、方向,并借助力学圆弧切线原理,实现借力消力,连消带打,以达到“四两拔千斤”、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的战略目的。当前两者在套路和练功方法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传承者个人因素及双方长期交流不畅所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咏(永、詠)春拳源自福建省永春县方七娘所创的永春白鹤拳。因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林俊残部中的永春白鹤拳弟子流落广东,个别人隐姓埋名,传授永春白鹤拳。由于生存和传播的需要,根据家乡的史实,故意编造一些传奇故事;也由于口传心授、语音传播的原因,产生了一些虚构的神奇人物,导致永春白鹤拳被误传为咏(永、詠)春拳。当然这过程中,广东传人也不断地加以创新发展。

来源: 永春功夫

作者:林玉品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亮

转发告诉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