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并非班固一人所著
新视角读《汉书》之一
文/宋玉山
《汉书》,是继《史记》以后又一部影响巨大的史学著作。提起《汉书》,大家都知道,那是东汉时期班固写的。然而,这部重要史书,并不是班固一个人完成的,而是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当然,主要的作者是班固。
班固,生于公元32年,是东汉时期扶风人,扶风今属陕西。班固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辈,都是有名的学者。
班固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加上他聪明好学,九岁就能背诗写赋,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太学,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班固在这里如鱼得水,刻苦学习各种经书典籍,在知识的海洋里快意翱翔。但好景不长,班固的父亲班彪不幸去世,生活陷入困境,班固只好从京城洛阳迁回扶风老家居住。由京城官宦之家沦为乡里平民,无疑是对班固的沉重打击。但他并不气馁,而是继续博览群书、钻研学问,并且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开始撰写《汉书》。
后来,班固被召入朝,授予“兰台令史”,属于低级官员。班固工作勤勉,修撰史书,但长期得不到升迁,主要原因是没有靠山。在班固五十多岁时,终于靠上了窦宪这棵大树。窦宪,是皇后的哥哥,有权有势,恰巧他也是扶风人,与班固是同乡。窦宪任大将军,率军攻伐匈奴,班固决定投笔从戎,依附窦宪,出征匈奴,博取功名。窦宪对班固还不错,任命他为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没想到,这个靠山并不牢靠,窦宪恃功自傲,密谋叛乱,事发身死。班固受到牵连,被捕入狱,又被小人陷害,死于狱中,终年六十周岁。
班固投笔从戎,未得善终,但他的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却大获成功,被传为千古佳话。班固虽然没有武功,但文学成就照样流传千古。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他写的《两都赋》天下闻名,被列入《文选》第一篇。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班固被公认为是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经学理论家。当然,他最大的成就,还是编撰了《汉书》。
《汉书》,最早是班固的父亲开始写的。班固的父亲叫班彪,班彪出身于显贵之家,家世儒学,造诣颇深,当过县令,后入朝为官。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许多人拜他为师。当时,司马迁的《史记》已经流传,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于是,不少文人为《史记》编写续篇。班彪精通史籍,对这些续篇感到不满意,他根据自己收集的史料,撰写了《史记后传》六十余篇。这既是《汉书》的开端,也为《汉书》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可惜,班彪只活了五十二岁,就患病死在任上。
班彪死后,班固无奈回到老家。他决心继承父亲遗志,利用父亲留下的史料和家藏的丰富图书,正式开始了撰写《汉书》的生涯。当时,班固只有二十多岁,经过七八年的苦心撰写,《汉书》取得很大进展。不料,祸从天降,有人上书告发他“私修国史”,班固被投入狱中,书稿也被查抄。当时,“私修国史”罪名很重,有人为此被判死刑,班家上下一片恐慌。
班固的弟弟班超,虽然年少,但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他单人独马直奔京城,找汉明帝去告御状。所幸汉明帝召见了他,班超抓住机会,口若悬河,大谈父兄两代几十年修史的功劳和辛苦,大讲修史的目的是为了宣扬汉德,说得汉明帝动了心。汉明帝把查抄的书稿调来一看,果然是宣扬汉德,对汉朝的统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于是下令释放班固,并调他入朝,授予官职,让他继续写《汉书》。
班固由私撰《汉书》到奉诏修史,是一个重大转折,皇宫中又有大量史籍可用,真是坏事变成了好事。汉明帝对班超的勇气和辩才也十分欣赏,这为他日后投笔从戎,出使西域,功成封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此,班固在朝中潜心修史长达二十余年。除了写《汉书》,他还奉诏修撰光武帝一朝的史事,形成《世祖本纪》、列传、载记等二十八篇。班固修《汉书》,旷日持久,虽然得到皇帝和一些人赏识,但长期没有升迁,仍然是个小官。班固渴望建功立业,便投靠了窦宪,不料反受牵连,入狱身死。
班固死时,《汉书》主体部分已经写完,但“八表”“天文志”等尚未完成,而且篇章散乱。班固的妹妹班昭,又继承父兄遗志,继续撰写《汉书》。
班昭,是东汉有名的才女,她当时年纪也不小了,但不辞劳苦,长年累月在藏书阁阅读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补写了“八表”。此外,她在传播、教授《汉书》方面,也颇有贡献。可惜,在她七十三岁辞世时,《汉书》仍未完成。她的门生马续,续写了“天文志”,最终完成了这部鸿篇。
《汉书》经过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之手,历时三四十年才最终完成,可见过程之艰难。该书共八十多万字,一百篇。其中,纪十二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八篇,主要记载西汉人物事迹;志十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七十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汉书》史料丰富翔实,特别是有大量原始史料,凡是研究西汉历史的,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汉书》在中国史学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自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因为《汉书》记载的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而《史记》贯通多个时代,所以叫通史。《汉书》开创了断代史之先河,以后各朝代的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汉书》与《史记》一样,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书》是在皇帝的支持下完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表露出美化皇权和封建正统思想,也流露出封建神学思想。但总体来说,《汉书》仍然不失为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
《汉书》的形成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大的事业,都要经历磨难曲折和很多人的不懈努力,轻轻松松是干不成大事的。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