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春日时节,漫步在塞上榆林的大街小巷,如同欣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随处可见的春节装饰、焕然一新的背街小巷、干净舒适的休憩座椅、小而精致的口袋公园……一座洁净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呈现在榆林人民的面前。
这一切,皆因榆林发力“干净驼城”三年行动而变。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验证着一座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而对于榆林这座已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的能源新城而言,如何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提升环卫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根治“城市病”;如何将基层活力最大限度激发出来,走出一条契合发展规律的城市治理新路子,至关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榆林市于2024年7月推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严格标准,以“干净驼城”三年行动为战略支撑点,瞄准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拉开铁腕治理环境顽疾大幕。
半年时间转瞬即逝,记者观察到,榆林市正借助“干净驼城”系列行动这一有力杠杆,极大地激发了中心城区14个街道的基层治理活力。一场关于城市面貌的美丽蜕变正在悄然展开,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在讲述着这座古城的新生和希望。
创新机制:七级联动,共筑新城风貌
“真是焕然一新,干净得令人赞叹!”五年时光飞逝,当72岁的霍青峰老先生再次踏上榆林的街道,不禁连连发出由衷的感慨。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优良的环境卫生无疑是其软实力的关键支撑,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面对挑战,应如何精准施策,而不是盲目地广泛撒网、无差别地灌溉?
为此,围绕“干净驼城”行动,榆林市成功构建了七级工作机制,即市级领导每三周进行调度、城市更新和标准化管理四人小组每周进行检查、片长不定时进行督查、县级领导周末及节假日值班、千名城管人员每日上街巡查、数字城管平台实时反馈、一线多网各司其职,各级机制环环相扣、层层互补,形成了推动“干净驼城”工作的强大合力。
数字城管平台高效处置城市管理事项10.5万件,建立健全督查通报制度,完成督查通报7期……
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干净驼城”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有力的制度支撑以及持续的动力源泉,确保了工作目标的如期实现。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居民关于市容环境问题的反馈数量显著减少,从每周平均30件降低至每周仅5件。与此同时,居民对社区环境的满意度实现了大幅提升,从60%增长至85%。
榆林市已在十类区域精心打造了122个“干净驼城”示范点,包括3个“干净街道办”、24个“干净居民小区”、5个“干净公园绿地”、30条“干净道路”、2个“干净市场”、3个“干净商圈”、2个“干净景区”、13个“干净公厕”、37个“干净公交站台”以及3个“干净垃圾转运站”。
一批城市治理的典范正在发挥其示范效应,引领着榆林稳步迈向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未来。
精细管理:细微之处,彰显城市关怀
打造“干净驼城”,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温度。
2月11日,在沙河公园内,骤降的气温让环卫工人刘师傅有些哆嗦。他赶紧来到附近的驼城驿站打了壶热水,迫不及待地喝上两口,让身子暖和起来。
“如今,我们热了、冷了、渴了,都有地方歇歇脚,而且这里环境还不错呢!”对于随处可见的驼城驿站,李师傅直言暖心。
“便利”之举关乎民生大计,小厕所关乎大社会。自去年起,榆林市大力推动中心城区的“厕所革命”,新建了48座公厕、改建了166座,同时创新性地建设并改造了12座城市爱心驿站。这些驿站不仅集合了公厕、休息、阅读、志愿服务等多种功能,还为市民提供了饮用热水、体重仪、急救药箱、手机充电等八项温馨服务。
如今,小小的“驿站”已经成为榆林的一张闪亮名片。
以点带面,这种精细化管理在榆林随处可见。近年来,细心的市民注意到榆林城区越来越多的公交站点被更新为崭新的智能电子公交站牌。这些设计新颖、充满科技感的电子公交站牌,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出行的便利性。
“现在,我只需通过电子屏幕,就能即时了解公交车的行驶方向和预计到达时间,避免了长时间等待,让乘坐公交车的体验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市民王亮在候车时分享道。
这些仅仅是榆林市贯彻人民城市理念的一个鲜明例证。目前,榆林市已经建立了80块智能电子站牌,主要分布在长城路、新建路、文化路、红山路等客流量大的区域。去年,榆林市完成了对869个公交站点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同时对榆阳机场航站楼、汽车南北站、火车站的环境卫生和服务设施进行了整治优化,全面提升了交通场站的服务功能和形象。
“一出家门,穿过马路便抵达了,这个公园拥有丰富的设施,我经常带着孙子来这里玩耍。”一位居住在附近小区的张大爷在谈论起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时,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幸福感。白龙口袋公园自去年4月开始建设,至11月初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它不仅提升了周边的环境质量,优化了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还满足了附近居民“下楼即入园”的休闲需求。
去年以来,榆林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文明程度,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8处,把不起眼的“犄角旮旯”变成城市的“金角银边”。同时,实施公共便民服务设施整治提升项目,安装休闲座椅78处,照明设施2499处、配置环卫设施355处,停车棚50处,设置便民服务驿站39处,增设日常智能便民服务设施27处,提升公共空间使用便利性。
同时,完成391处线缆杂乱问题整治,完成123处建筑楼顶垃圾乱堆放问题整改。建立沿街建(构)筑物外立面、道路隔离护栏、果皮箱等城市家具定期清洗制度,持续保持建筑外立面无渍迹见本色。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拆除违法户外广告设施440块,更新更换破旧公益广告368块。完成新建路、榆溪河沿线、公园广场、古城等重点区域亮化,累计修复供变电、照明设施867处,全年平均亮灯率为98%。
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共绘幸福图景
“以前一到下雨天,巷道里就积水严重,出行很不方便。”家住灵秀街社区的居民李斌感慨地说,“现在好了,排水系统改造后,再也没有积水了,我们出行也方便了。”
在新明楼街道灵秀街56号巷道,一场关于排水系统的改造让居民们拍手叫好。社区先后完成了院内4条小巷子的排水和路面硬化项目,解决了积水问题,居民出行不再发愁。同时部分巷道还统一设置了休憩座椅、健身器材、花箱或货架,通过种植绿植或彩绘,美化了墙面。
针对辖区内高龄老人出行困难问题,社区围绕改厕、加装楼梯间座椅、地面改造、电路隐患消除、配置适老产品等进行大力推进。
“现在出门方便多了,社区给我们加装了楼梯间座椅,还改造了厕所和地面。”高龄老人刘奶奶感激地说,“感谢社区为我们老年人着想。”
城市更新,既要重“面子”更要重“里子”。
为此,榆林市启动实施了“百项小微空间治理项目”。去年以来,榆林市累计对303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并同步加装电梯240部。积极开展物业服务管理提升行动,中心城区820个既有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实施整治提升街道社区功能短板问题,在学校周边设置家长休息等候18处、扩大非机动车停放点55处、在居住区附近科学合理设立便民疏导摊点、潮汐摆摊设点场所43处。
实施停车难、走路难整治提升项目,通过新建停车场5个,新增设置停车场(点)23处,改造或建设停车设施275个,实现新增停车泊位5926个,建设充电桩869处,慢行系统13处、无障碍设施118处,打造更加便于出行的社区环境。
实施环境死角整治提升项目,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131处、老旧社区小区等环境死角3619处,改善社区生态环境。
实施休闲娱乐健身设施整治提升项目,安装维修健身器材104处、改造体育场11处,促进邻里交流沟通、互动互助。
一系列“微更新”行动,精准地解决了停车难、环境脏乱差等民生问题,有效地弥补了城市治理的不足,提升了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通过精心打造特色景观、开展建筑垃圾和餐厨垃圾整治、清除楼顶违法广告及乱堆放种植,以及城乡接合部环境整治等多项措施……城市的各项功能得到了显著提升,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市民的满意度也随之大幅提高。
来源:群众新闻网
编辑 强小强 校对 秦学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