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吴文汐
编 辑丨周上祺
图 源丨图虫
随着《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获批,中部6个省会城市的“2035总规”已全部出炉。
规划对于各地总体定位、主要功能和空间基础等进行了界定,也描摹出由重点城市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蓝图。
武汉被明确为中部地区唯一的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中部龙头的地位更加稳固。郑州、太原被定位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沙为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南昌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各地国土空间总规同时对于城市的“三区三线”进行了约束,以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对空间需求的统筹平衡。在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上,郑州超越了武汉,以2074.69平方千米的面积位居中部第一,这也为郑州规划中2035年预计达到的1800万人口规模打下基础。
近年来,中部地区武汉、郑州、长沙、南昌等市均提出过“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在受访专家看来,各地国土空间总规的批复,让中部地区的城市发展回归现实,共同推动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而不是争相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但各地能否“抱团”形成发展的有机整体还面临挑战。
武汉坐稳龙头
各地国土空间总规中,城市的总体定位备受关注。梳理来看,中部地区6个省会城市中,只有合肥被定位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余城市均被划分在中部大区或是长江中游地区。
纵向对比中部各市历年的城市总规,在对于区域的定位上仅有长沙发生了变化,由上一版城市总规《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至2020年)》中的“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变为如今的“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其余城市延续上一版表述不变。
这些城市对于区域的总体定位,存在两个方面的差异化,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及辐射的范围。一方面,“中心城市”相较“重要的中心城市”,更强调其唯一性和引领地位,从这一角度来看,武汉坐实了“中部第一城”,且不仅仅是在经济发展层面。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相较长江中游地区覆盖面更广,这一区分考虑到城市区位、能级和辐射力等各个方面因素。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5个中部省会城市中,武汉、长沙、南昌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因此长沙、南昌被定位为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或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合理的,而武汉被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主要考虑到其辐射面和影响力会覆盖到整个中部。因此,中部各市的定位中体现出了各自辐射带动力以及分工侧重上的不同。
更为明显的变化在于,国家对于中部城市交通枢纽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提升。5个省会城市中,武汉、郑州由此前的“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晋升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也是中部城市中仅有的两个获得国际头衔的城市;而长沙、南昌、太原上一版的城市总规中并未提及过交通枢纽的定位,新版总规中均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武汉和郑州是两座交通属性极强的城市,且对于两地而言并不能“就交通论交通”,正如武汉提出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发力承担起国际国内市场链接“双节点”和“双枢纽”的战略功能。
2024年,武汉天河机场以3140.6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时隔9年重夺中部第一;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货运航班起降架次跃居全国第三,货邮吞吐量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五。同时,中欧班列(武汉)连续2年每年开行突破1000列;武汉港集装箱铁水联运量突破23万标箱,居内河港口第一。
郑州机场2024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创下自1997年通航以来的最高纪录;2024全年,郑州累计开行中欧班列2052列,居全国第三位。不仅如此,依托发达的交通枢纽网络,郑州落地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2024年该区实现GDP增速13%。
在王磊看来,中部地区的发展并非一个封闭、割裂的系统,而应该在开放的前提下将中部地区的发展放在全国的尺度中看,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部地区如何发挥好区位优势,在深化自身改革的同时链接国际和国内市场,这也是其发展的特色所在。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部城市国土空间总规的批复,对城市下一阶段的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应按照批复中的定位和功能优化自身的发展方向。过去部分城市把自身定位得较高,如今可能要回归到实际情况。
2016年12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发布,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较于武汉和郑州获得过国家层面的支持,长沙、南昌则由省政府出面,支持其创建国家中心城市。201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其中提出支持南昌市争创国家中心城市;2022年4月,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的目标任务第一项便是“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中部地区城市的发展格局将回归现实,而不是‘一窝蜂’去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秦尊文指出,各地国土空间总规获批后,中部经济区的发展值得期待。中部地区在城镇体系的划分上已经较为完整,但几个省份之间还存在南北差异和产业结构上的不同,今后能否抱团形成发展上真正的有机整体还有待观察。
郑州以“土地”谋超车
除城市总体定位外,各地国土空间总规中还明确了城市的功能性定位。新版总规明确了武汉中部经济中心的地位,但也有不少人注意到,武汉是中部城市中唯一没有被赋予先进制造业基地功能的城市。
王磊认为,没有提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并不代表这一功能没有或是不重要,而是融入到了武汉中部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等更高的定位中。这一过程中,武汉的先进制造业需要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辐射引领作用,且需要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实现科技创新的功能。
相比其他中部城市获得多个功能性定位,南昌和太原两地仅承担了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或华北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个功能。两座城市近年来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不过,南昌和太原两地的国土空间总规中也透露出发展的新机遇。相较于武汉、长沙、郑州聚焦于中部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以及所在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南昌总规中提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太原总规中提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秦尊文表示,太原如今的发展在中部地区并不突出,整个山西的转型步伐较慢,问题出在产业结构单一、综合发展不够,成败均在于煤炭产业。在新发展格局和地缘政治冲突下,保障能源安全十分重要,发挥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兜底作用,山西被寄予厚望,且太原本身在航空、电子科技等产业上具有较好基础,如今强调战略腹地建设,太原便是一个战略腹地,对接京津冀地区能够推动太原的产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得更快。
值得关注的是,国土空间总规还需要对城市的“三区三线”进行约束,目的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整治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以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梳理来看,太原划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相较其他中部城市而言更加宽裕,只需保留约14.90%的土地作为耕地和9.85%的土地作为永久基本农田。而南昌这两个指标分别达到了约33.78%、29.85%。
土地作为工业生产最大的生产资料,城镇开发边界面积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工业用地的上限越高,同时人口容纳的空间越大。
在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上,5座城市依次为:郑州(2074.69平方公里)、武汉(1813.35平方公里)、长沙(1308.67平方公里)、南昌(998.63平方公里)、太原(735.42平方公里)。郑州超越了武汉,位居第一位。从城镇建设用地的开发强度(城镇开发边界/城市总面积)来看,郑州这一指标为27.42%,也高于武汉的21.16%。
2023年10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做好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的通知(试行)》,提出各类城镇建设所需要的用地(包括能源化工基地等产业园区、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的城镇建设或产业类项目等)均需纳入全省(区、市)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统筹核算,不得擅自突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
在秦尊文看来,郑州获批的城镇开发面积在中部最大,其重要原因是河南户籍人口基数大,如今倡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郑州具有一定优势,如何实现产业和人口的平衡,城镇化和工业化是郑州未来发展中的重点方向。而武汉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没有郑州高,强调其更应该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发展高技术产业,工业化程度或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SFC
本期编辑 黎雨桐
21君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