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突然上吐下泻
难受得直呼“扛不住”
甚至有网友吐槽“全家轮流中招”
简直让人崩溃
让大家头疼的诺如病毒
又双叒叕来搞事情了!
每年10月到第二年3月
都是诺如病毒的“活跃期”
此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疾控部门
纷纷发布提示,提醒大家注意预防
关于它的新闻
更是频频冲上热搜
⚫ 上完公厕就感染,同行人数小时后也中招
近日,广东一男子称,妻子上公厕感染了诺如病毒。由于女厕排队,其妻子上了一个没有冲干净的坑位,没有戴口罩在里面呆了几分钟,出来后没一小时就开始上吐下泻,同行的自己也在几小时后开始发烧。医生表示,如果你的手接触到诺如病毒等这些致病菌,又没注意手卫生直接吃东西,就有可能造成粪口传播。所以如厕完一定要彻底清洗双手。
⚫ 吃完外卖突发腹痛后,确诊感染诺如病毒
2月18日晚,季女士食用了一份外卖的麻辣烫后突发腹痛,夜里上吐下泻、浑身不适。次日就医检查后,季女士被确诊为诺如病毒感染,引发病毒性腹泻。
近期各单位、各学校
应高度警惕诺如病毒的集中暴发
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此前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曾发布
《学校等重点场所诺如病毒
感染防控消毒技术指南》
其中提到,出现这些症状
不得带病上岗、上课!
出现这些症状
不得带病上岗、上课!
根据《技术指南》,学校等重点场所发现诺如病毒感染患者后,应及时对其进行隔离,尽快采取消毒措施。当患者在教室或集体宿舍等人群密集场所发生呕吐时,应立即引导其他人员向相对清洁的方向转移,并对呕吐物进行消毒处理。重点消毒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及其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餐(饮)具、厕所等。
《技术指南》明确,诺如病毒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较强,酒精对其无效,应选用高水平消毒剂或有效的物理消毒方法。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完全覆盖,消毒至作用时间后,小心清除干净。对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有效氯5000mg/L至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完全覆盖,作用30分钟以上,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应避免接触污染物。
《技术指南》还要求,重点场所要做好预防性措施,包括保持厕所清洁卫生;可对重点部位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适宜消毒剂进行预防性消毒;若有员工或学生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不得带病上岗(课),必要时前往医院就医等。
诺如病毒:
没有特效药、酒精无效!
1
到底什么是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原名诺瓦克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原体。诺如病毒对环境抵抗力强,在0℃至60℃环境中均可存活,还具有感染剂量低、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极易造成反复感染、全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
2
没有特效药、酒精无效
⚫中国疾控中心2月21日发文指出,诺如病毒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仅靠支持治疗。
⚫诺如病毒的传播能力之强足以和麻疹、水痘等空气传播的病毒相媲美。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感染大批人群,尤其是在学校、医院、游轮、餐厅等密闭环境下。
⚫主要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在门把手、餐具、桌面等环境表面上可存活7天以上。在冷冻食品中可存活数月甚至更长,低温无法杀死它。酒精(75%乙醇)对它无效!只有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或高温(≥85°C)才能灭活它。
不小心感染了怎么办?
该如何预防?
诺如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短,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通常2天内就会发病。此为自限性疾病,多为轻症,一般1至3天即可自愈。患者可补充足够的水分以预防脱水,严重时需就医。
1.轻度脱水时,可饮用不含咖啡因和酒精的运动饮料或其他饮品。
2.严重脱水时,应及时住院输液治疗。另外,此病目前没有特异的抗病毒药物,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面对这个超强传染病毒,要做到:
✅ 勤洗手——酒精无效,肥皂+流水才是关键!
✅ 环境消毒——必须用含氯消毒剂!
✅ 食品安全——海鲜必须煮熟!
✅ 症状消失后仍需注意防护!
加强通风换气:在密闭或半密闭环境,尤其是公共卫生间(厕所),应定时通风。
此外,接触到吐泻物或疑似污染物后,立即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至少20秒,并用流水冲洗。一起来学习正确处理吐泻物的方法,以防万一!
上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1、地面或物体表面的吐泻物
用5000~10000 mg/L含氯消毒液(如1:10稀释的84消毒液)浸透的吸水材料覆盖吐泻物,包裹后密封处理,并对周围3~8米范围内喷洒足量的1000mg/L含氯消毒液(如1:50稀释的84消毒液),作用30分钟。
2、马桶或容器内的吐泻物
倒入10000mg/L~20000mg/L含氯消毒液(如1:5稀释的84消毒液),作用1小时后冲走。
3、衣物、被褥等织物
消毒处理并移除污染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如1:100稀释的84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也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
勤洗手、吃熟食
多通风、少聚集
出现不适要就医
不让病毒缠上你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新闻、广东疾控、上海疾控、新闻坊、广州广播电视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