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广东省“世界湿地日”
暨红树林保护宣传活动
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举行
活动现场
正式发布了全球新物种
“海珠微瓢虫”
01
首次在中国发现此科和物种
据悉,此次新物种是2022年度海珠湿地昆虫调查监测过程中发现,并以海珠命名,即“海珠微瓢虫”,该成果已在国际期刊《Zootaxa》上发表。
该新种体长1.2~1.3 mm。椭圆形,背侧和腹侧凸。红棕色,足和触角颜色较浅。表面无毛,被稀疏和短的黄色刚毛。调查中一共在海珠湿地发现3头标本,发现地点分别为湿地二期及湿地三期研学空间,周边生境以龙眼、荔枝等果树为主。
海珠微瓢虫 Eidoreus haizhuensis Liu & Li, 2024注:A, 背面观(正模);B, 腹面观(副模);C, 侧面观(副模);D, 外生殖器(正模);E, 腹部腹板,腹面观;F, 腹部末节。比例尺=0.5 mm。
微瓢虫科是一个小众类群,过去它被认为是伪瓢虫科的一个亚科,现在基于分子数据已被提升为独立的科。目前仅有7属19种,大多数属种仅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和南非某些特定的岛屿,此次也是中国第一次发现此科和物种。
02
海珠湿地并非第一次发现新种
专家称此次难度更大
2020年起,海珠湿地携手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持续开展本底昆虫资源全面调查,以摸清昆虫多样性本底数据、分布特点和动态变化规律,及时应用于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充分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
2021年和2022年,海珠湿地相继发布了“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两个新物种,“与前两次相比,‘海珠微瓢虫’发现与研究的难度更具挑战。”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俞雅丽博士说。
俞雅丽博士观察昆虫标本
俞博士介绍,野外调查中,科研团队在海珠湿地已采集了超50万头昆虫标本。“海珠微瓢虫”体型微小,且该类群在国内的研究尚为空白,科研人员在体式显微镜下检视了数万头标本,才最终分拣鉴定出该新种。
前期对标本进行分目时,标本量更加庞大,微小昆虫往往混杂在大量的其他昆虫和杂物中,发现难度堪比“大海捞针”,在之后的解剖过程中依然面临极大的技术挑战。许多昆虫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差异不大,尤其是同属的物种,其外部形态特征可能非常相似。科研团队在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时,必须在高精度的体式显微镜下对其口器、外生殖器等关键部位进行解剖、观察和比较。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分类收集
相关专家介绍,正是这些微小昆虫的发现,为人们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与复杂,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研人员的持续努力,相信会有更多微小昆虫新物种被发现,进一步丰富人类对湿地和自然界的认知。
03
让大自然“顺其自然”
海珠湿地生态修复的新范式
通常情况下,新物种多被发现在人迹较少的郊野,而城市常被视为生物多样性的“荒漠”。近年来,海珠湿地接二连三发现昆虫新物种,非常有力地挑战了这一观点,再次印证了城央湿地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颠覆了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以往认知,说明在合理规划和管理的城市绿地中,生物多样性不仅能够得到保护,甚至可能得到促进。
海珠湿地作为城市内部的一片宝贵绿洲,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和教育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即使在看似生物资源匮乏的城市中心,依然能够维持高度的生物多样性,也揭示了城市生态系统远比人们之前认为的更加复杂和富有生命力。
通过多年的努力,海珠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湿地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III类,蓄洪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也大幅提升,昆虫记录种从42种提升至903种,鸟类从72种提升至201种,其中包括多种珍稀濒危物种。
从昔日的万亩果园到如今的国际重要湿地,海珠湿地不仅见证了广州这座城市的绿色变迁,更在全球大都市湿地保育与发展中树立了“中国范本”。
此次“海珠微瓢虫”的发现,再次证明了海珠湿地在生态修复和科研监测方面的卓越成效。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昆虫区系的数据,弥补了部分类群分类研究的空白,还为全球昆虫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资料参考:大湾区之声、广东共青团、广州日报、羊城晚报
图片来源同上,非商业用途,若构成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