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00后”剑桥大学毕业生马雅在上海动物园当饲养员的经历在网上引发热议。上海动物园回应,高学历不是噱头,也不是“大材小用”,因为如今的动物园早已不是圈养动物供大家观看的场地,而是综合性动物保护机构,随着近年来不少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重点专业的毕业生入职上海动物园,饲养员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

“上海动物园是一个科研单位,每年都会拨一笔经费给一线的饲养员去做科研项目,我们还会记录在工作中观察到的问题,并申请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马雅介绍道,在最新的国家职业名称中,“饲养员”已经被改为“动物保育员”,他们除了日常的饲养工作,还要参与动物保护研究、做科研课题等,动物的每一项身体指标,都要作为科研数据进行精心整理、分析。


在上海动物园红猩猩馆,研究生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李安琪,正在给红猩猩“菲菲”测量体温、检查口腔状态。饲养员只负责“喂食”和“铲屎”的想法已经是过去式,现代饲养员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比如“丰容”就是饲养员们现在经常要做的功课。

“平时除了关注菲菲的饮食之外,丰富它的乐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会给它做一些益智取食器,将食物装在箱子里用隔板分开,它会用小木棍把食物给弄下来,以此锻炼它的智力。”李安琪表示,为了让动物们在动物园的生活不那么枯燥,饲养员需要经常想出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供动物玩耍。除此之外,饲养员还需要具备动物行为学、心理学等知识,不断观察动物,同时给它们进行行为训练,这样动物在检查身体、接受治疗的时候,才能更加配合。


“针对不同的动物,我们会进行特定的营养配比计算,比如动物在成长、妊娠、哺乳等各个阶段,对于能量的需求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在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胡文成渊对于动物繁育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她告诉记者:“一个优秀的饲养员不仅要掌握动物的喂食、娱乐技巧,兼备医疗防疫和繁殖育幼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名校毕业生投身动物园饲养岗位,不仅不是“大材小用”,反而能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知识,进而反哺理论。上海动物园也为饲养员们提供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发展通道,能够让更多这样的高学历年轻人发挥所长。上海动物园科普宣传科科长何维光表示:“每一位新招进来的饲养员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轮岗以后,都会根据他们的特长、兴趣和自身需求进行相应调整,确保他们将自身所学有效地运用到岗位上。”


撰稿:李毓丹

摄影/视频:孔建宏

编辑:陈 莎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