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推荐


清华国学(第五辑)

陈来 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128.00元

978-7-5228-4536-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清华国学》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力求跟踪清华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刊发国学研究的最新文章,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辑是第五辑,共有“旧文新刊”“访谈”“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汉宋之争与清代学术”“儒家哲学研究”“佛学研究”“文化结构与文明交流”“书评”八个栏目。

目录

旧文新刊

朱子的形而上学 张东荪

访谈

道体学与新气论答问录 丁耘 刘光璞 梁奕飞 秦一筹 严杭迪

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

从“国故”到“国学”:“觉醒年代”的国学自觉概观 黄敦兵

梁启超《孔子》观点商榷 王丽

汉宋之争与清代学术

汉宋递嬗与乾隆帝的经学观 王安琪

“汉宋之争”下朱子学“儒释之辨”的展开

——以夏炘《述朱质疑》为核心的考察 何明阳

“中叶”与“中兴”之际

——19世纪中国的一个政治逻辑 孙明

清代学风转移与理学发展概说

——兼论学术史的书写问题 黄湛

“御变”:刘咸炘哲学的展开 雷天籁

儒家哲学研究

恻隐与亲亲

——仁孝何以一本? 赵金刚

论《诗经》中“乐”的依他性 索巾贺

梁漱溟、冯友兰的直觉观及其比较 高海波

佛学研究

钢和泰《大宝积经论(汉藏两种合刊)》考论 刘子正

语言接触视域下佛经回鹘语因果复句考察 叶尔旦

文化结构与文明交流

试论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意义与可行性

——基于陈来先生的“多元文化结构” 谢廷玉

世俗性:西方与东方 彼得·L.伯格 著 杨小宁 译

书评

追根溯源的方法论考察

——《现代中国哲学史中的方法论研究》读后 黄卉

中国哲学史书写中的中国哲学

——兼论《中国哲学概论》的返本与开新 李春颖 王浩源

摘要导读

旧闻新刊

朱子的形而上学

张东荪

此文已早送登《燕京学报》,时在民国三十年秋间,发排后,手民将小样与原稿一同交我自校,我校完了把小样送回,却将原稿留下,迨至十二月八日燕大被封时,该报虽曾印好,却尚未发行遂亦同被毁坏。今中大何校长索稿,我检屉中,居然发见此文原稿:此中殆有天意,即或则天要留此区区一篇而为今天中大学报充篇幅也。且我以狴犴余生,犹得见此文之重新付刊,真不能不引以为奇了。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自志。

张东荪(1886—1973),原名张万田,字东荪,笔名圣心,晚年自号独宜老人,浙江杭州人。中国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

访谈

道体学与新气论答问录

丁耘 刘光璞 梁奕飞 秦一筹 严杭迪

【摘要】丁耘教授认为,新气论是道体学发展的内在过程,而非外部影响的结果。新气论一方面接续力量哲学的传统,一方面也是对近代心学思想的化合与接续,进而在学术脉络上将中西文明纳入理心气三系的脉络中。此外,新气论在处理心性道德问题的基础上,格外注重“成物”问题,并期待在历史哲学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与探究。

【关键词】气 新气论 道体学 力量哲学

丁耘(中山大学哲学系)

刘光璞 梁奕飞 秦一筹(清华大学哲学系)

严杭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

从“国故”到“国学”:“觉醒年代”的国学自觉概观

黄敦兵

【摘要】一百多年前,新文化运动前后一段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觉醒年代”。在古今、中西、新旧、有用无用等的学术论争中,一股强劲的国学意识觉醒了,近代国学开始朝着“文学革命”的引发、“国学普及”的展开、“国故整理”的推进、“国魂重塑”的探索等方面展开重建。作为其中的核心议题,在“国故”反省、“国粹”批判中推进的“国学”重建成为一种日益自觉的思潮,重审近代国学重建中的“粹”化意识、“国故”观念,可以更好地深度诠释中国百年文化转进中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问题。

【关键词】国学 现代学术转型 国故 觉醒年代

黄敦兵(湖北经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暨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

梁启超《孔子》观点商榷

王丽

【摘要】梁启超撰写的《孔子》一书,对孔子身世表述不妥、对孔子门生评价不确、对当时隐士看法失之偏颇。通过考证,我们赞同孔子出身宗室的看法,认为孔子门下除了颜回、子路外,子贡、子夏等人也是非常杰出的人才,而《论语》中的隐士应当是避世主义者,并非梁启超所认为的主张极端的厌世主义者。

【关键词】梁启超 《孔子》 《史记》

王丽(五邑大学文学院)

汉宋之争与清代学术

汉宋递嬗与乾隆帝的经学观

王安琪

【摘要】清代学术史上的“汉宋之争”不仅仅是考证与义理的学问之争,也是帝王经学参与并影响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在思想和政治之外的视野中,清中期还存在大量对乾嘉汉学抱持异见的文人,他们也是这场论证的参与者之一。这意味着“汉宋之争”是一场儒学思想、儒臣和帝王政治统治多方的相互“利用”和“角力”。从乾隆朝的科举、经筵材料看,乾隆帝的经学观有着从尊宋崇汉到崇汉抑朱的变化。随着帝王经学思想的变化,科举的风向、应考的读书人也相应地改变了知识方向,这为汉学、宋学知识群体带来不同的发展空间。从长时段来看,在制度与思想的张力之间,汉宋之争是对明中晚期思想的反叛,同时也开启了晚清学者对义理的重新反思。

【关键词】汉宋之争 乾隆帝 帝王经学

王安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

“汉宋之争”下朱子学“儒释之辨”的展开

——以夏炘《述朱质疑》为核心的考察

何明阳

【摘要】本文聚焦于“汉宋之争”背景下,朱子学在“儒释之辩”议题中的深化与拓展,以清代学者夏炘的《述朱质疑》为核心分析对象。夏炘以考据方法“述朱”,对乾嘉汉学提出批判,捍卫朱子学正统地位。他详细辨析儒释在心性修养工夫及本体论上的根本差异,强调朱子早年“出入佛老”实为格物致知之过程,非受二氏思想影响。夏炘还考证朱子“师人遵道”之说仅为谦辞,对朱子“尽弃异学”的时间进行了详细讨论。本文试图全面展现夏炘在“汉宋之争”中的学术立场及其对朱子学“儒释之辩”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清代朱子学 夏炘 《述朱质疑》 汉宋之辩 儒释之辩

何明阳(清华大学哲学系)

“中叶”与“中兴”之际

——19世纪中国的一个政治逻辑

孙明

【摘要】基于经学和历史认识,在清人的政治观念中,“中叶”是一个中衰亦可“中兴”的政治发展阶段概念。嘉、道时期的君臣由此反思自省,同、光时代也据以判断王朝气运。从“中叶”到“中兴”,是传统中国政治思想中的内在逻辑,广为时人所接受,“中叶”的积弊也延伸到“中兴”时代,内外挑战共同导致了清朝迎来一末世。这是从内在逻辑理解19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一条线索。

【关键词】同治中兴 同光中兴

孙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治理研究所)

清代学风转移与理学发展概说

——兼论学术史的书写问题

黄湛

【摘要】以往对于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及清代学术发展脉络的叙述,多以考证学、“汉学”为核心。本文对这一局限予以反思,提出清代学术“理学主线”的研究途径。清代理学的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清初道德性命、心性工夫的衰落;清中期以文章义理为主要形式的“宋学”;再到嘉道时期心性之学的复张。理学总体上是按照由尊德性到道问学、后期又回归尊德性(以道问学为辅)的理路发展。嘉道以降流行的“孔门四科论”(及“汉宋调和论”)标志着考据学、理学、文章学、经世学等专门分科的成立,各科之间既互相争鸣,又兼容并蓄。科举俗学和汉学独尊的现象受到集中批判,理学的兴起便是在这种儒学多元化的学风背景下发生的。前人对嘉道之际理学成就的评价普遍不高,但这一时期理学不是简单的复刻宋明及清初理学传统,而是在深入探讨义理问题的同时,与考据学、文章学、经世学、佛学互相影响、渗透。

【关键词】清代理学 清代学术史 汉宋之争 汉宋调和 桐城派

黄湛(江苏大学文学院)

“御变”:刘咸炘哲学的展开

雷天籁

【摘要】刘咸炘哲学的核心议题为“御变”,即处理“一”与“二”、“中”与“无”的辩证关系。首先,御变必超乎变,儒家、道家皆致力于此,前者称为“用中”,后者称为“守一”。接着,刘咸炘将“二”理解为“皆有”与“皆不”的关系,以及“正负”与“两端”的关系,并批评了黄道周、吕坤超相对而求绝对的思路。由此,刘咸炘主张因相对见绝对,“皆有”本身即蕴含着“皆不”,“周物”本身即蕴含着“超物”,二者相对而立名,缺一不可。他还借此说明了如何反驳小人对中庸的误解。

【关键词】刘咸炘 御变 相对 绝对

雷天籁(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儒家哲学研究

恻隐与亲亲

——仁孝何以一本?

赵金刚

【摘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而孝则是“为仁之本”。但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却会发现“仁”与“孝”之间的张力:仁更具备普遍性内涵,孝则更强调血缘性。但如果从生生和万物一体的角度入手,重新审视仁孝关系,就会发现,仁孝之间并不截然分开,仁孝不是二本,仁孝恰恰展现了人在万物一体中的真实存在。宋儒以生生和一体言仁,豁显了古典儒家言仁的存在论前提,恻隐是由普遍连通带来的同体感,亲亲则是由生生的具体化所带来的直接连通感,如此,可以收亲亲于恻隐,同时在亲亲当中锻炼情感。在生生的万物一体结构中,仁孝是一本的,在儒家思想中具有一贯性。

【关键词】仁 孝 恻隐 亲亲 生生

赵金刚(清华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论《诗经》中“乐”的依他性

索巾贺

【摘要】物之乐是《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乐,最典型的即饮酒与听乐(yuè)之乐。物之乐是由于外物的某种固有属性,刺激人的身心产生了相应的反应,非由己生,可谓具有明显的依他性。人伦之乐是《诗经》中的另一具有代表性的乐,如兄弟相和,男女相乐。人伦之乐取决于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非己能成,故而亦具有相当程度的依他性。而且他人相对于他物具有能动性,因此更不可控。《诗经》对于乐的境遇依赖性亦有高度自觉。国家的治乱兴衰、死亡与时间的不断迫近、他人对乐的物质资源的争夺与挤占,都强调了人的处境对乐的巨大影响。人之乐受制于诸般境遇,这也是乐之依他性的重要体现。虽然《诗经》中的乐并不全然是依他的,但可以说《诗经》从总体上更为强调乐的依他性。

【关键词】乐 《诗经》 依他性


索巾贺(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梁漱溟、冯友兰的直觉观及其比较

高海波

【摘要】受西方哲学特别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直觉概念被引入了现代中国哲学,其中尤其以梁漱溟的提倡最为有力,其影响亦最大。梁漱溟在1920年代,视直觉为人类心理的决定因素,并以此来阐释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学的特点,并将其运用到人生观阐释及教育理论中。冯友兰早期受杜威及新实在论的影响,主张理性,反对直觉可以作为一种直觉方法,但是在其新理学建构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直觉的重要意义,直觉在其“形而上学的负的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梁漱溟、冯友兰直觉观的比较,可以一方面凸显中国哲学方法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建构系统的哲学方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梁漱溟 冯友兰 直觉 理性 逻辑

高海波(清华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佛学研究

钢和泰《大宝积经论(汉藏两种合刊)》考论

刘子正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档案资料、国立北平图书馆档案资料、钢和泰书信资料以及其他二手文献,纠正了来自清华大学校史研究中《大宝积经论》作者认定的误区,指出正确作者应为钢和泰而非陈寅恪。同时,本文对《大宝积经论》一书做了简要描述,并结合钢和泰书信资料与其他二手文献对该书的出版、刊印、发行等过程做了基本的说明,试图向学界呈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藏语文学界与出版界在中外交流过程中的一幅生动图景。

刘子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

语言接触视域下佛经回鹘语因果复句考察

叶尔旦

【摘要】佛经汉语因果复句通过不同的句法手段分别标记原因小句与结果主句。原因小句可以通过前置词、后置词和框式介词标记;主句则由“是故”“是以”等标记引导。本文基于佛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汉文原典因果复句类型,考察该经回鹘语译本中的对应形式,并对其进行梳理、描写。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佛经回鹘语通过不同的格标记、原因后置词ücˇün等典型语法手段对译汉文原典中原因小句标记;同时,还存在关系名词型复合标记、语用标记等非典型手段。其中,关于关系名词结构,我们认为该构式可能是受佛经汉语后置标记“故”的语法化原形{NP/VP+之+故}结构的影响,在语法复指这一机制的影响下进而形成的。最终结果显示,汉译佛经翻译这一非自然语言接触活动,使佛经回鹘语语法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佛经汉语 佛经回鹘语 因果复句 语言接触


叶尔旦(清华大学中文系)

文化结构与文明交流

试论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意义与可行性

——基于陈来先生的“多元文化结构”

谢廷玉

【摘要】陈来提出的“多元文化结构”对于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富于启发性。然而,作为一种不缺乏价值维度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寻求同儒家伦理相结合有何意义,以及儒家伦理能否同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伦理价值与政治—经济架构相契合,仍是有待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有“解放性潜能”,释放此种潜能有助于让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解放性价值”进入伦理生活。经过恰当的阐释和转化,儒家伦理在“价值”维度上能作为一种反“占有性个人主义”的人道主义学说同马克思主义相契合;在“事实”维度上能塑造中国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主体,进而同这一政治—经济架构适配。由此,二者在多元文化结构中的结合是富有意义且可行的。

【关键词】多元文化结构 儒家伦理 解放性价值 占有性个人主义

谢廷玉(清华大学哲学系)

世俗性:西方与东方

彼得·L.伯格 著

杨小宁 译

【摘要】世俗化理论在东西方往往都有着文化或宗教根源,高度的世俗化与韦伯所谓“合理化”助益经济腾飞,恰如韦伯形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样,在东亚,儒家思想、大乘佛教、神道教表现出了高度的世俗性。儒家作为日常伦理,具备理性冷静、实用世俗的特点,充分体现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日本在神道教和禅宗的文化支持下经济发展迅速。东亚的世俗化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政治影响。

【关键词】东亚 世俗化 宗教多元主义 儒家伦理 东亚佛教

彼得·L·伯格(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和世界事务研究所)

杨小宁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书评

追根溯源的方法论考察

——《现代中国哲学史中的方法论研究》读后

黄卉

【摘要】《现代中国哲学史中的方法论研究》一书立足于哲学史,在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全面考察了胡适、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四位哲学家的方法论。作者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哲学家的方法论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理论溯源和深入细致的脉络梳理,最后予以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该书在写作方式上实现了分析与综合的理想统一,既有对整个现代中国哲学史中的方法论的整体观照,又有对哲学家方法论形成过程的具体而微的分析。在论述过程中,作者遵循了知人论世的原则,融合了思想的情怀与学术的理性,既凸显了哲学家为中国文化探索前路的责任担当意识,又体现了他们潜心专研、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

【关键词】现代中国哲学 方法论 哲学思潮 思想论争

黄卉(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

中国哲学史书写中的中国哲学

——兼论《中国哲学概论》的返本与开新

李春颖 王浩源

【摘要】中国哲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方法论和体系架构,中国哲学史百年来的发展,在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与现代之间,走出了一条既具有突出的哲学普遍性,又保持了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学术之路。中国哲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的关系问题,自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起贯穿始终。《中国哲学概论》返本与开新并进,返本,既是继承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更是探寻中国文化本源和精神实质;开新,《中国哲学概论》整体结构采用十字交叉的写作方法,这在中国哲学史书写中是首次。这不仅是写作方法的创新,从根本上看,这是基于作者对世界哲学及其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中国哲学中的“中国”和“哲学”共同获得了凸显。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概论》

李春颖 王浩源(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

编辑:佟 譞

审校:卫 羚

转载自:人文万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