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的研三女生段静仪,在出租屋里用一盆炭火结束了自己25岁的生命。她原本今年6月就要毕业,穿着白大褂走进医院,成为一名放射科医生。但如今,她的父亲在微博上颤抖着敲下求助信息,87岁的爷爷因孙女离世突发脑溢血住院,而她的手机和iPad里,藏着真相的密码至今未被破解。(源自荔枝新闻等媒体)



2月14日,同学发现段静仪没来医院实习。推开出租屋的门,炭盆的余温还未散尽。大连的冬天有暖气,根本不需要烧炭取暖。父亲想不通:一个医学研究生,怎么会不知道烧炭的致命后果?但警方排除了他杀可能。所有线索都指向一个事实——这个女孩是自愿赴死。

段静仪死前24小时,还在和导师讨论论文。她的研究数据“凭空消失”了——有知情人爆料,导师把她的数据拿去给别人发文章,导致她论文“无米下锅”。春节前,她焦虑到在机场改论文;正月初二才回家,却对父母闭口不谈工作。父亲说:“每次提到毕业,她就沉默。”而导师的回应更让人心寒:“我对她很好,不知道那天发生了什么。”


在父母眼里,段静仪是“会烘焙糕点分享给同学”的贴心女儿。但研究显示,三成多的医学研究生有过自杀念头,抑郁和焦虑像影子般缠绕着这群“天之骄子”。更可怕的是,仅27.71%的人觉得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段静仪的手机锁屏前最后通话,是学术秘书催问数据缺失问题。那一刻,她下单了木炭和打火机。

这不是孤例。武汉理工大学的陶崇园跳楼前留言“摆脱不了王老师”;浙江大学女博士因导师抢论文一作在寝室烧炭;南京大学博士生因导师施压失联…… “你的毕业证,是导师一句话的事。” 这种畸形的权力关系,让多少学生在实验室深夜痛哭?导师权力过大,是学术界不能说的秘密。


段静仪死后,医院成立调查组,学校称“高度重视”。但网友的质问一针见血: “重视总是在悲剧后,预警机制在哪里?” 有研究建议设立心理支持专员、开设减压课程,可现实中,预约咨询要排队很长时间。她的手机和ipd锁屏密码至今未被破解,就像这个体制里讳莫如深的真相,永远困在密码锁后面。

当法医宣告“一氧化碳中毒”时,我们是否也该诊断整个系统?那些被偷走的数据、被漠视的求救、被异化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的“学术癌症”。下一个段静仪,或许正在实验室对着数据发呆——而能救她的,不该只是炭火熄灭前的最后一丝温度。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