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旧书新知·书香上海”工作推进会在沪召开,聘任首批八位古旧图书业务专家组专家,他们当中既有业界资深人士,也有专家学者。由市委宣传部印发的《推广“旧书新知”活动 繁荣上海旧书市场工作方案》于近日下发,其中提出了市集品牌、线下门店、旧书商铺、线上平台、旧书消费等10条具体内容(简称“上海繁荣旧书市场新10条”)。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采访了部分受聘专家和沪上知名藏书家,并结合“上海繁荣旧书市场新10条”对他们的建议进行比对。
如何繁荣旧书市场,专家和藏家各有建言
作为喜欢藏书的资深书友,作家、诗人韦泱这次成为“古旧图书业务专家库”首批专家之一,韦泱对此坦言:“这次受聘专家是对我热爱旧书、传播文化精神的充分认可和肯定,也是自己继续努力的一种鞭策与动力。作为旧书爱好者,我坚持三十多年淘买旧书,进行阅读与写作,出版十多种相关专著,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和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为建设书香社会尽一份自己的绵力。”
2023年9月,韦泱在“淘书乐”旧书市集现场淘书(董国新 摄)
2025年2月23日上午,韦泱在城隍庙旧书市集时送书给摊主
韦泱每周都要去城中的书店和旧书市场逛逛,刚刚过去的周日(2月23日)上午,他去城隍庙的旧书市集时送给摊主“一片云”两本自己的作品,其中一本是《跟着韦泱淘书去》。
韦泱建议有关部门积极扶持开辟旧书经营市场和实体店,尤其是民营旧书店、个体旧书店以及旧书市场的散户摊主。“这些个体更需要充分理解,并在政策和资金上能给予考虑。”
扩大旧书收售主力门店规模。提出在现有上海旧书店网点基础上,推动在本市新华书店内开辟旧书收售专区,凸显主力渠道作用。规范、扶持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骨干旧书经营企业,授牌 “旧书新知·上海市特色旧书店”。鼓励民营品牌实体书店提供旧书收售服务。至“十五五”中期,形成全市不少于30家“旧书新知·上海市特色旧书店”、30个实体书店旧书收售专区的发展规模。
1996年的“上海图书节暨96上海书市”曾评出上海十大藏书家,他们分别是:叶中豪、陈子善、吴钧陶、张荣明、金文明、陶顺良、梁国强、曹正文、蓝凡、瞿永发。记者最近联系到了其中的三位藏书家。
2025年2月19日,“旧书新知·书香上海”工作推进会,聘任首批八位古旧图书业务专家组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是当年的“上海十大藏书家”之一,也是这次“古旧图书业务专家库”首批专家之一。陈子善教授长期关注旧书业,他认为,“旧书可新知,古旧书业应好好发展。我虽年纪大了,仍愿继续为之鼓与呼。”
推广传播旧书活动。提出用好上海历史和区位优势,发挥上海图书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朵云轩等单位引领作用,探讨古旧图书的科研保护、收藏传承、出版发行等内容。围绕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全民阅读活动,积极宣传旧书文化,嵌入旧书交易元素。用好本市主流媒体、社交平台以及书香上海、上海书展等两微一端资源,集中宣传推介“旧书新知 书香上海”活动。
知名作家曹正文(笔名:米舒)除了笔耕不辍,也是一位藏书家,三十年前他以16500册藏书被评为首届“上海十大藏书家”之一。
“读书乐”陈列室内捐赠的书法作品
作为“淘书乐”活动的倡议者之一,曹正文告诉记者:
作为一个爱好读书又编过22年“读书乐”的爱书人,我个人十分支持和推崇淘旧书,不仅国营的旧书店要增加力度多设场地,广招顾客,还可以在上海的小商品市场、花鸟市场新辟个体旧书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支持,为个体书摊主免税。在上海各区新设几个地点开设旧书交易市场,让卖书与买书各得其所,让更多的书友享受淘书的乐趣。
规范旧书商铺经营行为。提出加强对古旧图书销售商户以及“福佑路旧书交易市场”、多伦路名人步行街、聚奇城等旧书交易聚集地的日常监管。提升旧书市集品牌示范引领。提出结合景区、街区、园区、商区、社区、校区等文创文旅多元场景,以黄浦区樱花谷为主、本市其他合适场所为辅,长效举办具有示范作用、标杆效应的阶段性户外旧书市集,打响“旧书新知 申城淘书乐”旧书市集品牌。发挥好上海书展的平台作用,扩大旧书销售专区面积,丰富旧书阅读活动。
作为“上海十大藏书家”之一,今年75岁的藏书家瞿永发家中藏书6万多本,其中有3万多本民国版本图书和1万多本期刊。瞿永发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上海第一家民营旧书店就是他在一家国有书店领导的支持下而开设的,为此他一直心存感激:
我的旧书店开在四川北路东宝兴路口的福德商厦,一百多个平方米,房租还很便宜,一个月只要三千多元,而且生意非常好,爱书人络绎不绝,从早到晚都有书迷来看书喝茶。我们交易透明,一本书10块钱收进来,15块钱卖出去,去掉租金,书店中间可能就赚几块钱,但好处是书友现场就能看到。
2025年2月23日晚上,瞿永发家中在翻阅藏书
瞿永发告诉记者,那两年开旧书店其实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是他收到了第一批民国版本的图书,可以说是形成了之后藏书的基础。最有意思的是上门收书,当时一位知名学者去世之后,家人要处理他遗留下来的大量书籍,瞿永发那次收获颇丰,一共装了八麻袋的书。“每一本书我都给出了明确的价格,这本书是三元,那本书是五元,最后一共付了一千多元,但其实家属并不计较价格,他们只是要把这些书尽快处理掉。”
2023年9月“淘书乐”旧书市集,瞿永发淘到了一本1948年出版的《中日战争文学集》
瞿永发现在仍然常去城隍庙的旧书市集,那里有不少经营旧书的朋友,也可以买到价廉的旧书。瞿永发希望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那些本小利微的旧书业主,也要鼓励年轻人和有志于旧书业的朋友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旧书市场百花齐放。
今年77岁的老地图收藏家徐友群也喜爱藏书,他的父亲徐耀祖抗战期间受地下党委托,曾在宜宾开办过进步书店。父亲留下了不少藏书,徐友群也喜爱藏书四十多年。据徐友群回忆,在学生时代父亲常带他和兄弟几人到旧书店去买书。“父亲会把需购的书名登记在册,一旦有此书了,店家便通知他去,能购到所需的书籍,他总满心喜悦。”
2025年2月23日晚上,徐友群在家中翻阅书籍
在徐友群看来,书不是一顿快餐,而是可回味的文字,是可互相传阅的精神食粮,既是旧书,也是可再生利用的宝贝。徐友群许多珍贵藏书就是从旧书店淘来的宝贝,有个别书中还留有不认识的书友购书发票,这也说明旧书是可以多次流通的。
对于旧书业的发展,徐友群认为:
文记风云,书载世史,书是人类延续文明和历史的载体,墨香纸页的书籍生命尤在,旧书亦然。许多国外的大都市均有旧书店,旧书业是文化烟火,在上海当然也无缺席的理由。从旧书业分布来说,过去福州路、南京西路、淮海路、四川北路、静安寺等都有过大量的旧书店,包括之后文庙的旧书交易市场。现在许多区都在开展海派文化,建议有条件的区域可开办户外旧书市集或规模不等的旧书店。
促进旧书文化消费。提出探索将旧书回收与实体书店、其他市民日常消费门店的营销活动有机结合,在有条件的实体书店试点旧书回收换发消费抵用券。鼓励旧书经营企业创新业态形式,服务好中老年群体的同时,积极打造“年轻态”旧书经营模式,拓展旧书周边文创产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提出市、区两级出版主管部门牵头推动,建立综合协调机制,优化资源统筹,强化问题研判。加强业务培训。推动协会增设古旧书业工作委员会,成立旧书工作专家组。明确“二手书店项目”扶持内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区扶持开展旧书经营业务。
上海故事家严夏周末两天都在杨浦的复旦旧书店和边上的多抓鱼二手店淘书,他告诉记者:“年轻人还是不少的,还有衣着打扮很时髦的小姐姐和小哥哥。复旦旧书店的书多,多抓鱼的经营模式好。实体店体验,线上店交易,折扣也比较给力。”
多抓鱼位于上海杨浦的巡游集合店
记者了解到,这次多抓鱼是以快闪形式出现在伟德路,毗邻大学路,从去年12月20日开始启动,目前已经持续两个多月时间。
推动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提出旧书经营企业拓展线上平台,扩大线上旧书交易规模。发挥线上资源优势,做好流量转化,积极参与线下活动。藏书家们如何处理家中“宝贝”
对于家中的这些老版本的藏书和期刊未来有什么打算,瞿永发表示:目前藏书已经很有规模了,不会拆散处理,还是想找有缘的机构或个人让它们发挥作用。以十几万页的上海史资料为例,涉及人物大众多,从社会贤达到三教九流都有。
对于收藏多年的老地图,徐友群则表示,众多的老地图和几千张老照片、明信片,以后会考虑留给后代,他对此向记者解释:“我的物品大多是老上海史料,图片、地图、上海资料三合一,现在仍在不断购置中,只觉数量不够。而且这东西容易形成爱好,让女儿和外孙都耳濡目染,再加上几十万文字的注解和考证,后人很容易接手。”
曹正文在“读书乐”陈列室介绍捐赠的书画艺术品
作家曹正文多年来热衷于收藏作家签名本,2004年,他将当时收藏的全部签名本(每一本都有上款)捐献给家乡苏州市图书馆,并创立了“曹正文捐赠签名陈列室”,截至2024年,累计捐献签名本4600余册,其中包括民国作家签名本1000余册。此外,曹正文捐赠给上海儿童博物馆的书画艺术品达到1600余件,并在博物馆设有“读书乐”陈列室和“书友茶座”,方便市民参观。
在记者看来,藏家将一些不易长久保存的物品捐赠给专业文化场馆不失为一种造福后人、流芳百世的方式。
各位读书朋友,侬欢喜淘旧书吗?对于发展旧书市场,侬有什么建议?欢迎一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