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颗美国地球观测卫星悄然掠过四川乐山上空,镜头扫过群山时,定格了一幕让五角大楼坐立不安的画面——一个直径28米的圆形结构,藏在山区掩体深处,像个未解的谜团。
这东西跟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反应堆测试平台相似度高达87%。
消息一出,美国媒体炸开了锅,《国家利益》早先的预测被翻了出来,大标题赫然写着:“中国核动力航母来了!”
他们言之凿凿,说中国第四艘航母即将下水,不仅要再添一员猛将,还要用核动力一举突破第三岛链,把夏威夷珍珠港和关岛的美军基地纳入威胁范围。
可这艘新航母,真会如美媒所说,带着核动力的咆哮碾碎岛链防线吗?
乐山山区的神秘结构
2024年9月的一个清晨,美国一颗地球观测卫星悄无声息地掠过四川乐山的上空。
它的镜头本是例行公事般扫视着下方连绵的群山,却在这片绿意盎然的掩盖下捕捉到了一幕令人屏息的景象——一个直径28米的圆形结构,静静地藏在山区的某个掩体内,像是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被无意间揭开。
这可不是普通的建筑,五角大楼的情报分析师马克·刘易斯拿到卫星图像后,眉头紧锁。
他花了好几天时间比对资料,最终在提交给国会军事委员会的报告里写下了一句话:这个神秘设施跟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反应堆测试平台相似度高达87%。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可是美国海军的尖端装备,它的反应堆平台设计精密复杂,能跟它扯上这么高的相似度,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消息传出去没多久,国际上就炸开了锅。
《国家利益》杂志刚刊登过一篇重磅文章,大标题写着“中国核动力航母研发迈出关键一步”,言之凿凿地说中国在核动力技术上有了突破。
当时不少人还觉得这不过是媒体的夸张炒作,可现在卫星图像一出,那些猜测就像被点了一把火,迅速烧遍了全球的军事圈和媒体圈。
有人甚至翻出了乐山的地理资料,发现这座城市虽然以乐山大佛闻名,但它的地形偏僻,群山环绕,正好是个藏东西的好地方。
掩体里的圆形结构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是测试设备,还是已经进入实际应用的某种装置?
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这份不确定性却让乐山这个安静的城市一夜之间成了地缘战略的焦点。
岛链突破:从辽宁舰到福建舰
回想七年前的2017年,那是个让中国海军铭记的日子。
辽宁舰编队第一次昂首穿过宫古海峡,舰上官兵站在甲板上,迎着海风,看着远处模糊的岛屿轮廓。
这条狭窄的水道,连接着东海和西太平洋,是冷战时期美国精心设计的第一岛链的一部分,目的就是要把苏联的海军堵在自家门口。
那天,辽宁舰的舰载机——歼-15“飞鲨”——在甲板上起起落落,虽然架次不多,只有如今福建舰的三分之一,但这已经足够让世界看到,中国海军不再满足于守着近海,而是要迈向更广阔的深蓝。
时间快进到2024年,福建舰成了中国海军的新骄傲。
这艘航母比辽宁舰大了不少,甲板上装了电磁弹射系统——这可是个大杀器。
过去辽宁舰用的是滑跃起飞,飞机得靠自己攒足力气冲出去,能带的油和弹药都有限。
可现在,福建舰上的歼-15被电磁弹射器一推,嗖的一声就窜上天,起飞效率高得惊人,架次自然也蹭蹭往上涨。
训练的时候,飞行员们在驾驶舱里听着耳机里的指令,甲板上的地勤人员忙得满头大汗,一架接一架地把战机送上天。
宫古海峡还是那条海峡,可它见证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海军——从当年小心翼翼的试探,到如今自信满满的常态化巡航。
这条水道的战略意义从来没变过。
冷战时,美国和它的盟友在这儿布下重兵,设了层层关卡,想把对手的舰队锁死。
可如今,第一岛链对中国的意义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辽宁舰第一次突破的时候,日本自卫队的船只就在不远处盯着,雷达屏幕上满是中国舰队的信号。
到了福建舰的时代,日本的反应更快,侦察机几乎是贴着海峡边缘飞,想看清这艘新航母的每一个细节。
可中国海军没停下脚步,宫古海峡成了他们通向西太平洋的必经之路,岛链的封锁线,已经挡不住这支崛起的舰队。
导弹阴影下的第三岛链
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课堂上,教授指着墙上的太平洋地图,给学生们讲第三岛链的故事。
他管这条岛链叫“太平洋防波堤”,意思是它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把西太平洋的浪头挡在外面。
地图上,夏威夷珍珠港这个核心节点赫然在目,离上海整整8200公里。
过去,这么远的距离让美国人觉得挺安心,毕竟谁能隔着半个地球打过来呢?
可到了2023年,这份安心被东风-26弹道导弹硬生生打破了。
这家伙的射程据说能轻松覆盖5000到6000公里,算下来,珍珠港压根不在安全区里。
2023年2月的一个深夜,山东舰战斗群悄悄开到了关岛东南380海里的海面上。
那天晚上,天黑得像泼了墨,海面上只有舰队的灯光在晃。舰载机歼-15“飞鲨”一架接一架从甲板上起飞,飞行员们戴着头盔,盯着仪表盘,耳机里传来指挥员冷静的指令。
这不是普通的训练——他们在搞夜间起降。
战机挂着霹雳-15空空导弹,射程据说有200多公里,算算距离,正好能打到美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空域。
第三岛链的“防波堤”名头,如今听着有点讽刺。
关岛的安德森基地离山东舰演练的地方不算远,美军在那儿放着B-52轰炸机和一堆侦察机,本来是想盯着中国舰队。
可这次,歼-15挂着导弹飞一圈,基地反倒成了“靶子”。
第四艘航母:核动力还是常规动力?
2024年9月乐山那张卫星照片传遍全球后,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中国海军的下一步动作,尤其是第四艘航母到底会是什么模样。
核动力这事儿听着让人热血沸腾,可真要把它装上航母,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
看看美国人吧,他们的核动力航母,从试验堆搭起来到正式下水服役,少说也得十年以上。
最早的“企业”号,从1950年代开始鼓捣反应堆,到1961年才正式跑起来,整整折腾了十几年。
法国那艘“戴高乐”号也差不多,从1980年代开工,到2001年服役,中间还因为经费和技术问题拖了好几次。
中国这边,乐山那个直径28米的圆形结构确实跟核反应堆测试平台长得像,但从测试到真用得上,还得过好几道坎儿。
分析圈里的人也凑在一起开了好几场会,有人拿出一摞资料,说第四艘航母用常规动力的可能性更大。
毕竟从辽宁舰到福建舰,中国海军一直在攒经验,常规动力这套路子已经玩得挺顺了。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刚搞定,战斗群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这时候再稳扎稳打一把,能把航母编队的实战能力再往上提一提。
核动力这东西,留给第五艘航母更有戏——时间够长,技术也能磨得更扎实。
到时候,乐山的试验成果加上江南厂的设计升级,说不定真能弄出个核动力大家伙。
不管是核动力还是常规动力,这艘船的意义都跑不了——它是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洋的又一块基石。
乐山的圆形结构还在那儿静静待着,像是给未来的第五艘埋了个伏笔,可眼下,大家伙儿还是盯着第四艘,看它怎么一步步从图纸变成海上巨兽。
战略博弈与信息烟幕
与此同时,事情的另一面也在悄悄发酵。一家国际关系研究机构里,几位专家聚在会议室,桌上摆满了地图和文件,墙上的屏幕还放着乐山的卫星图像。
领头的学者手里拿着一支笔,在一张西太平洋地图上画了好几个圈。
她点了点日本、韩国、菲律宾和越南的位置,抬头对同事说:“这事儿不简单,美国这架势,像在下一盘大棋。”
那边厢,日本横须贺港的码头上,最近多了几艘美国驱逐舰,灰色的舰身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港口不远处的自卫队基地里,军官们正盯着雷达屏幕,屏幕上是中国山东舰战斗群的最新动向——前几天刚在东海转了一圈。
韩国也没闲着,首尔国防部大楼的灯连夜亮着,一群官员围着桌子翻看五角大楼的报告,有人拍桌子说:“得跟美国再谈谈,武器清单得加长点儿。”
与此同时,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军港里,美国海军的水兵忙着卸货,旁边越南的巡逻艇也靠了过来
,船员们凑在一起聊着乐山的传闻,语气里满是警惕。
哪怕中国搞出核动力航母,但是按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和平为主。
或许这是美国这是乐山的事儿,故意把‘中国威胁’的调门拔高。
当年南海的事儿也是这样,美国媒体一通渲染,菲律宾和越南立马多了几艘美制舰艇,连澳大利亚都跟着凑热闹,派潜艇跑来巡航。
这次乐山的消息一出,亚太国家的反应像被按了快进键,围着美国的圈子越攥越紧。
参考资料:[1]李杰.核动力航母与常规动力航母哪个效费比高?[J].当代海军,2007(1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