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留住工业记忆 打造艺展平台

——走进陶三·白泥房艺术空间

“这不是陶三的老白泥房车间吗?”

“对,这里就是原陶三的白泥房车间。为了留住工业记忆,我们把‘白泥房’的名字留下来,把这里改造成了艺术空间!”


王旷向记者介绍红色记忆馆的展品。

2月22日,陶三文化艺术园(以下简称陶三),面对一位焦作陶瓷三厂退休老职工的疑问,白泥房艺术空间负责人王旷如此回答。

王旷,这位名字中带“矿”的中年男子,其父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焦作矿院读书,并留在焦作开发矿山。作为“三线子弟”的他,对焦作工业遗产有着挥之不去的情怀。


游客在白泥房艺术空间参观。

去年夏天,在北京从事艺术策划、为国有博物馆研究员的王旷,受邀回到焦作,参观正在改造中的陶三。

当时,这个面积500多平方米的白泥房车间里,堆着生产“白泥”的原料。望着冷却的烟囱,斑驳的厂房,具有艺术家气质的王旷,不禁感慨:“ 这里曾弥漫着白泥的特有气息,这里有老陶三人不灭的记忆,这里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落寞,这里见证了一抔白泥幻化成陶瓷的过程。”


游客在白泥房艺术空间参观。

于是,王旷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创意——将白泥房打造成开放式的艺术展出平台。“我们要发扬老工业人的开拓精神,让白泥房这个曾经堆满白泥的工业遗址,在艺术展出赛道上续写新篇章。”他说。

他请来北京设计团队,历时数月,完成了白泥房的嬗变与重生——保留“白泥房”名字,保留一台大型生产机械作为展陈品,以“白”为主色调进行设计,打造一个艺术空间。


游客在白泥房艺术空间参观。

今年1月5日陶三开园以来,在白泥房艺术空间内,两场展览同时举行——书法艺术展、红色记忆展,游客纷至沓来。

据介绍,该艺术空间以“吸引人、留住人、重来人”为目标,将在宣传推广、做强内容、不断更新等方面持续发力。“陶瓷展、摄影展、工业记忆展……各种展览将在这里轮番上演。”王旷说。同时,该艺术空间还将组织各类活动以提升其影响力。目前,一场面向全国的陶瓷工业记忆征集活动正在谋划中。

未来,陶三·白泥房艺术空间,将被打造成焦作的一张艺术名片、一扇文化窗口。王旷在他的《陶三白泥房宣言》中写道:“在这里,我们与过去握手言和,我们同未来热情相拥。”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军/文 王梦梦/图

20位“焦作名师”形象惊艳亮相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 点击关注 --

总值班:程红利   统 筹:王 鹏 郭子轩

责 编:王建新   审 核:赵晓晓

编 辑:孙浩翔   校 对:薛 莹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