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及成效
方锦波
甘肃是三线建设时期西北工业布局的主要基地。三线建设加强了甘肃全省的工业基础,有力促进了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三线建设步入调整改造阶段,甘肃省有关部门按“关、停、并、转、迁”的原则和方针,对三线企业进行全面调整改造。与此同时,三线企业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一系列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甘肃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工作重点转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三线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矛盾日益暴露。据统计,三线企业民用机械的设备利用率一般在60%左右,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只能发挥50%左右,严重制约着三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三线企业布局分散,产业协作缺乏
三线企业布局过散,给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由于三线建设之初“备战”的需要,不少三线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事业单位建立在崇山峻岭之中,并按“靠山、分散、隐蔽”原则进行布局,不仅一个生产科研基地分散建在几个市县、纵横几百公里的地区内,甚至有些企业一个车间也被人为分割建在几条山沟里。如国营前进机械厂(5204厂)由于备战的需要,三线建设之初,企业选址在平凉市华亭县安口镇石堡子山沟内,长期受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不利因素困扰,不仅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更给职工生活带来诸多不便。①又诸如西北铜加工厂和西北铝加工厂,建厂时把一部分关键车间放在离主厂十多公里的山沟里,造成工序之间迂回重复运输。企业布局的分散,割裂了原本合理的工艺流程,给生产调度和组织协调带来诸多困难,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产成本。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加之布局分散,缺乏必要的外部协作条件,三线企业发展受限。
(二)企业技术、产品滞后,市场经营困难
20世纪末,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三线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思维理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变化的步伐,企业陷入困境。天水兴中厂技术、工艺装备相对落后,缺乏资金,无力进行技术改造,产品销路不畅,市场需求量下降,企业连年处于亏损状态。截至1982年5月,企业累计亏损达257万元。天水长城精表厂在1985年前后生产陷入困难,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过关,加工的零部件成批报废,大批量订货逐年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天水轴承仪器厂由于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变化的步伐,加之轴承行业在市场经济中持续疲软萎缩,产品销路不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实现良性循环,企业多年处于严重亏损状态,截至2006年累计亏损13815.2万元,负债总额13842.9万元,实际资产负债率高达325%。总之,三线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加上经济体制变革,在市场经济中愈发处于不利地位。
(三)职工队伍不稳定,科技人员外流严重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军品任务大幅度下降,造成三线企业效益下降,企业亏损严重,职工生活问题日益凸显,人才外流严重。不少三线职工感到生活前途无望,特别是技术骨干大量流向沿海一线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营永红器材厂(749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转型,亏损日益严重。到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已背负上亿的沉重债务,实际负债率超100%,造成企业连续半年发不出工资,职工情绪低落,人心涣散,职工纷纷流向东南沿海地区。甘肃河西堡铁厂,由于巨额亏损,1981年停产,3000名职工纷纷外流,最后只剩800人,其中还有200多名老弱病残和离退休人员,处境极为艰难,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天水兴中厂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企业长期亏损,职工收入低,工程技术人员严重流失,生产出勤率下降40%—60%,有200多名工人要求调出山沟,职工队伍越来越不稳定。三线企业没有了人才支撑,发展更加困难。
二、甘肃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措施
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充分发挥三线企业的作用,甘肃省于1984年7月成立了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领导规划小组,在省计委设立三线调整办公室,全面开展甘肃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工作,主要是按“关、停、并、转、迁”的原则和方针解决三线建设中布局问题,重点解决职工生活问题,并提供退税支持。与此同时,三线企业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
(一)调整工业企业布局
按“关、停、并、转、迁”的原则和方针,重点对厂址存在问题、市场产品过剩、生产技术滞后、经济效益较差的三线企业进行调整。“关”“停”,主要是对市场产品过剩、生产技术滞后的企业进行关闭,停止生产。“七五”期间,张家川钢铁厂由于地质矿产资源勘探不清,经济效益较差,经多方论证对企业实行关停。“并”,主要是对产品同质化企业进行合并。1982年,天水海林轴承厂由李子园山区迁往天水市秦州区,与天水柴油机厂、天水拖拉机齿轮厂合并,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1988年,春光器材厂从白银靖远搬迁至兰州,与兰州华兴电子机器厂合并;1997年,国营914厂与国营4502厂实施兼并重组,成立甘肃省大型骨干企业兰新集团。①通过搬迁改造,一批长期受自然灾害威胁和偏远地理环境制约的三线单位,基本解决了三线建设时期遗留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企业基础设施条件、生产能力、技术装备、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转”,主要涉及国防科技工业的“军转民”。根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方针,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调整。国营前进机械厂(5204厂)面对经营困难,实行“军转民”,划归首钢总公司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围绕首钢改革发展需要进行,基本封存了原有的军品生产线,将部分机械加工生产线改造成冶金设备及备件生产线;国营丰收机械厂(978厂),1981年8月军品完全停产,迫不得已进行“军转民”,为此,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引进意大利彩板、不锈钢门窗型材的生产技术,先后开发轴承、各种门窗型材等新产品。“迁”,主要对受地理环境制约的三线企业进行搬迁。4502厂由靖远整体调迁兰州;1996年,秦安871厂、860厂、749厂和407医院、天水电子学校整体搬迁至天水市。
此外,甘肃三线企业积极开展一、三线横向经济协作。1985年8月,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在兰州召开全国一、三线地区17个省市及沿海特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议。此次会议对开创一、三线地区经济技术结合新局面,具有重要作用。会议期间,甘肃省与一、三线地区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66项,其中经济联合项目70项、技术协作项目228项、物资商贸项目68项。1987年甘肃省从沿海各地引进资金2亿多元,主要投资方向仍是原材料
工业,如甘肃铝厂、兰州铝厂和西北铁合金厂等项目。
(二)调整产品结构与技术革新
受经济体制改革牵动,三线企业由生产型逐渐走上生产经营型道路,不断进行产品调整和技术革新。天水星火机床厂利用三线调整改造的政策,进行大规模技术升级与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实现产品结构“四大转变”(从普通机床到数控机床转变,从轻型机床到重型机床转变,从卧式机床到立式机床转变,从一般机床到精密机床转变)。产品结构的变化,使企业销售收入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是1999年的16.7倍,实现利税1.2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瑞德集团建立以事业部为产业发展龙头、以技术中心为技术创新中心、以兰州瑞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为生产制造基地的组织机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为核心,名牌产品为特色,电子装备、专用通信、通用控制器三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天水锻压机床厂为提升技术水平和工艺装备水平,实施“出口专项”和“数控专项”技术改造,使数控机床的开发形成规模,企业的大件加工装配、起重能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为生产大型重型锻压装备创造了良好条件。甘肃三线企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相结合,促进了军工民用产品发展,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及发展后劲,成为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带动力量。
此外,甘肃三线企业主动“走出去”,利用沿海一线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巨大市场,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在沿海一线地区建设对外窗口。1988年8月,国营兰新无线电厂(914厂)与深圳华明电子实业公司合资在深圳建立“窗口企业”深圳新明电子厂,主要经营与计算机相关的电子通信设备等。国营敬东机器厂(8901厂)1987年在广东深圳开办敬东深圳分厂,主要生产经营录像机用高频、中频放大器、分频器等相关产品。1990年5月,天水长城低压电器厂与香港依美洋行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在深圳合资经营海洋电子有限公司,生产D系列交流接触器。开设对外窗口,拓宽市场销售途径,为三线企业步入市场经济、推动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也为企业加快体制转变和经营机制转变、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三)解决职工问题,稳定职工队伍
在甘肃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过程中,解决职工生活问题一直都是重点,其中提高工资待遇是职工最为关注的问题。天水风动工具厂从2000年至2006年,累计4次调整职工工资,补发1997—1999年因企业管理不善形成的历史欠发职工工资2200万元,为全体职工办理社会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解决职工后顾之忧。长材厂工资改革“把死工资变活工资”,把原工资的40%作为浮动工资,完成工作任务不好的发放一定比例浮动工资,完成工作任务好的、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发奖金。②甘肃昆仑生化公司以深化薪酬改革为核心,实行以薪点和绩效工资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分配向关键岗位和各类人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同时,全面推行绩效考评,建立岗位和收入分配动态管理机制,使职工的竞争意识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精神风貌发生显著变化。
此外,改善职工生活环境也是重要内容。国营庆华仪器厂(860厂)从1999年开始不断完善职工生活福利区的建设工作,先后集资建设职工住宅楼5栋近2万平方米,解决200多户中青年生产技术骨干的住房困难,职工家属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为给职工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此后又在生活区购置健身器材,修建生活福利、文化娱乐等6个中心,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三、甘肃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成效
甘肃三线建设调整改造,使一批长期受自然灾害威胁和偏远地理环境制约的三线单位,基本解决了三线建设时期遗留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基础设施条件、生产能力技术装备、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三线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及发展后劲。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普遍增强
三线调整改造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甘肃三线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积极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开辟企业科技创新的新道路。天水锻压机床厂,作为灾后重建的三线脱险调迁单位,充分利用三线调整退税资金的扶持,充分发挥在大型非标、数控和制管设备研发方面的优势。自2001年以来,其新产品产值率持续保持在50%以上,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其中,“天水锻压”品牌已拓展至五大类、20个系列、200多个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0%;其中制管设备占据国内市场95%份额,其产品远销美国、墨西哥、苏丹、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其中石油、天然气制管成套设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也充分利用三线调整改造政策和资金,新建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天水海林”品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企业年产各类圆锥滚子轴承5000多万套,产值近8亿元,主要产品占全国此类细分市场的5.6%,其中商用车轮端轴承市场占有率超35%。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5000多万美元。
(二)优化了企业资源配置,为企业转型改制整合了优势资源
三线企业借助调迁政策和退税优惠,成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整合,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兰州瑞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国营914厂和国营4502厂合并转制而来,在退税政策扶持下,通过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创新,加大高新技术和商贸建设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公司先后开发新产品70余项,实施技术改造140余项,资产从1997年的1.8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15.7亿元,发展成为全省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国营749厂为“八五”三线调迁项目,1995年由秦安县整体调迁到天水市,在3020万元退税资金的扶持下,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合资、合作,联合多家有实力的企业成立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达25.14亿元,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企业,从一个曾经的亏损企业发展成为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电子行业的高科技领军企业。
(三)社会效益显著,为实现企业和区域的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线企业通过调整改造,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巨大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在企业发展后,解决了本企业6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上岗,安置了社会500多名下岗人员;另外,零部件外协扩散,带动了甘肃陕西周边100多家企业的生产,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甘肃昆仑生化有限责任公司是核资源枯竭关闭破产成立的军转民企业,在调整搬迁及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通过转岗分流等方式安置职工1549名,成为促进当地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核404钛白分厂通过调整改造,为矿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2002年至2004年,钛白二期工程招收职工280人,钛白三期工程招收职工80人左右,较好解决了矿区富余人员的安置难题,缓解了矿区就业困难问题,为矿区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甘肃省三线调整改造使部分三线企业走出了困境,从根本上改善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和职工生活条件,缓解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及职工队伍不稳等状况,为三线企业步入市场经济、调整产品结构和推进技术进步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也为三线企业加快体制转型和经营机制转变、改革脱困、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维护当地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总之,甘肃三线调整改造为三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之成为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带动力量,同时也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方锦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