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听说县里的粮库都堆满了,我今年是不是可以少种点水稻啦?”
雨水过后,南方的早稻开始育秧,江西赣南苏区的种粮户王志伟(化名)皱着眉头问村支书。每年春耕备耕时节,村支书都会到各个种粮户家里转转,以确保村里种粮的面积达到预定的数量。
王志伟提出的问题很快有了答案。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首要一条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你看,中央都说了,还得种这么多!”村支书指了指手机上的文件。
“为啥啊?去年粮价低,辛苦一年没挣到钱。我少种点不行吗?”王志伟心里有点不服气,更多的则是困惑。
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意味着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超出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粮仓储备充足。
王志伟的不解,也道出了不少种粮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疑惑:粮食多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增产?
“吃好”的代价:
一碗牛肉背后是八碗粮食
陕北黄土高原,村民张红霞家的餐桌上,红烧牛肉取代了过去的白菜炖豆腐。“现在村里人吃肉多了,孩子每天还要喝牛奶。”她笑着说。
在农村,像张红霞家这样,基本天天有肉,周周有奶的家庭,不在少数。据统计,2023年农村居民牛羊肉人均消费3.8公斤、奶类8.9公斤、水产品人均消费12.2公斤,农村居民肉、奶、水产品的消费正迅速向城市居民消费水平靠拢。
这样的“吃好”背后,藏着巨大的粮食消耗。据折算, 生产1公斤牛肉需要8公斤饲料粮,1公斤牛奶需要1.5公斤饲料。
钟钰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员,十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与粮食安全相关的问题。钟钰认为,从消费趋势看,我国粮食供需仍在“紧平衡”状态,抓粮食生产的劲头不能松。
粮食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包含了口粮、饲料粮以及工业用粮三大方面。目前我们口粮安全有保障,但随着人们对肉蛋奶鱼虾等畜产品、水产品消费的增加,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正快速增加。
2023年末全国人口14.1亿人,人均粮食占有量才493公斤,但人均粮食需求量却达到了606.3公斤,比十年前增加了近20%,总产量与总需求还有2000多亿斤的缺口需要进口弥补。
2024年,即使粮食总产量上了1.4万亿斤,少量缺口依然存在。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预测,我国每年的粮食消费量将以年均增长0.3%的速度增加,而实际增长速度有可能比这还快。
粮食产量迈上了1.4万亿斤新台阶,意义重大,但没有改变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格局。
粮仓虽渐满
但饭碗的“底”不能松
“紧平衡”,意味着虽然总量够吃,但稍有波动就可能“不够用”。 这个波动的风险来自四面八方,首当其冲的,就是“地累了”!
地累了: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产出约占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近1/5的人口,这种典型的人地矛盾,让耕地一直比较“累”。
我国粮食总产量于2007年实现10083亿斤,首次登上万亿斤台阶,2010年达到1.1万亿斤用了3年,2012年达到1.2万亿斤用了2年,2015年达到1.3万亿斤用了3年,2024年实现1.4万亿斤用了9年,粮食稳产保供的难度越来越大。
今年的一号文件中,首次完整的列入了“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并直接被放在了与“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并列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耕地质量面临的严峻挑战。
粮食生产的第二个核心是人。钟钰调研后发现,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从业人员中,新型主体大概在二三百万,主力军还是我们2亿的小农户。
人老了:调查显示,目前纯种地的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达53岁,55岁以上占比超35%,00后务农比例不足1%。
湖南、湖北、江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丘陵山区种地基本以老人为主,部分偏远山区和丘陵耕地因老人体力难以支撑被迫撂荒。贵州某县村庄4700亩耕地中,1500亩被抛荒,主要因地形复杂(92%为山地)和基础设施不足。重庆耕地抛荒比例高达37.9%。而据2020年的统计数据,四川省13个粮食主产区,因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而撂荒地面积达670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
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
粮食是大田作物,虽然种植技术在提升以及各种高科技设备在不断增加,但依然无法改变”靠天吃饭”的本质。
气候更多变了: 近些年极端天气频发,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导致水稻减产5%,2023年华北暴雨毁损农田超千万亩,2023年南方洪涝灾害使湖南、江西等地早稻减产约5%。
气候的变化还引发病虫害与适应性挑战,2023年,病虫害潜在产量损失风险超过3600亿斤(约1.8亿吨),涉及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
未来,气候变暖将导致病虫害北扩,给粮食产量带来的损失也会有所加剧。
除了天灾,还得防着人祸。
国际环境严峻: 适度进口,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策略中的一个举措, 但国际粮商垄断加剧,中国在国际粮食定价权中处于弱势,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对我国粮食进口影响则更加显著。
俄乌冲突导致国际能源价格波动,间接推高粮食运输成本,2024年,国际海运费用上涨20%,进一步挤压粮食进口利润空间。
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大豆进口关税上调导致进口成本增加。2024年,国际玉米价格同比上涨30%,导致国内生产成本高企,部分企业被迫减产。
未来,进口成本上升、供应链稳定性受冲击、进口来源集中等风险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从“吃饱”到“吃好”,中国粮食安全的“紧平衡”挑战,从没停止。如何让“累”了的耕地撑起明天的饭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王志伟们”关心的种粮挣钱问题,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也有了明确的答复:“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维护好农民利益。”
粮食安全,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1.4万亿斤,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极端气候频发、国际粮价波动、消费升级压力……每一个挑战都在提醒我们,“持续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这件大事,丝毫不能有歇歇脚,松松肩的想法。
从田间到餐桌,从国内到国际,这场关乎生存与尊严的“粮食保卫战”,我们输不起,也不能输。我们把国内能把控的事情做到极致,至于外界不能把控的,就像我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所说的:“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作者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钟钰
责任编辑 | 赵宁宁
栏目主理人 | 曾丽清
编审 | 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透过纷纭现象,在繁杂信息中,精准提炼关键要点,《观三农·农经观察》以专业视角,为您深度解读 “三农” 热点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
《农经观察》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原创栏目,版权归其所有。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