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中国与欧盟作为两大关键力量,积极推动绿色转型。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都有明确的长期目标和清晰的路径,还共同推出了多项合作倡议。然而中欧在绿色转型之路上并非没有障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欧洲右翼的崛起,气候治理的不确定性上升,进而为国际安全形势增加了变数。中欧气候合作的成功,有赖于双方克服分歧,建立基于互信和共同利益的关系。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安德烈亚·卡利朱里
(Andrea Caligiuri)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
美国特朗普新政府再次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并大力推行支持化石燃料的政策,这标志着气候变化怀疑论的再度抬头,可能给全球气候治理留下空白。在此背景下,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紧密合作对于推动实现全球气候目标所需的多边气候行动至关重要。然而,这种伙伴关系是在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经贸关系中的不信任,以及欧盟内部政治动态的多重影响。
尽管中欧在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上存在差异,但双方都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的当务之急,必须协同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中欧双方都有明确的长期目标和清晰的实现途径。2019年,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绿色新政》,旨在到2050年实现欧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中国则在2021年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即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欧合作重点聚焦于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等关键领域的脱碳进程、碳汇能力提升、技术创新和投资支持。此外,双方还致力于加速向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转型,推动终端使用部门的清洁能源使用与减排,减少对高碳能源生产的支持,提升能源效率,以及推广低碳技术的应用。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与欧盟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共同推出了多项合作倡议,切实落实了2005年建立的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其中包括: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创新平台,致力于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以提升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改善人居环境与居民福祉;中欧能源合作平台,旨在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以及可再生能源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此外,双方还开展了多次循环经济领域的对话。目前这些合作项目主要局限于一些具体行动,例如制定战略研究与创新议程、开展范围界定与评估、组织交流活动、推进同行间经验分享、建立基准与监测机制,以及实施联合示范项目等,它们是双方迈向更具结构性经济合作的前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生物多样性也是中欧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国正逐步将更高环境标准纳入“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欧盟则积极支持自身的生态系统监测与可持续管理计划。此外,双方在《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的协商中,也进一步深化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合作。
所有这些成就为中欧深化和巩固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障碍依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上半年,中国的煤炭发电量占比首次低于60%,但中国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依然较重。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首个十年中,中国资助了热电厂等一些碳密集型基础设施项目,直到2021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停止在海外新建燃煤电厂,并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这一政策才发生了转变。在2023年10月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方再次重申了这一承诺。
与此同时,尽管欧盟设定了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但仍面临一些成员国的内部阻力。欧洲右翼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形势的复杂性,他们抵制环保相关法规,认为这些法规对国家经济造成过重负担。一个典型例子是,有人呼吁推迟欧盟2025年汽车碳排放法规,以保护欧洲汽车行业。欧洲的电动汽车转型步履蹒跚,而中国则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图片来源:新华社
气候变化与国际安全之间的联系正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主题,然而这一问题似乎被特朗普政府和欧洲右翼所忽视。气候变化绝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它更是地缘政治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气温上升、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资源匮乏正在加剧现有的冲突,并引发新的移民危机。例如,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中东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的紧张局势之源,如果这一问题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引发新的地区冲突。
中国和欧盟都深知气候与国际安全之间的关联。中国政府正在加大对粮食安全和水资源管理的投资,以更好推动国内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稳定发展。同样,欧盟也意识到气候引发的移民问题可能成为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因此正在将气候变化纳入其安全与防务政策。
气候融资是支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努力的基本工具,但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领域。欧盟倾向于使用多边机制,例如绿色气候基金——这是《巴黎协定》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中国则更倾向于“一带一路”框架下已经成功实践的双边合作方式。
尽管背景如此复杂,中欧伙伴关系仍是推动世界走上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轨道的为数不多的机会之一。特朗普政府近日威胁将对所有进口自欧盟的商品加征关税,这一举措可能会促使欧盟和中国在经贸领域的进一步和解,有利于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中欧气候伙伴关系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双方能否克服分歧,在互信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立关系。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Building a strong partnership"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唐文若
编辑:张钊
实习生陆添玥亦有贡献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www.chinawatch.cn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