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市蜀河镇,素有“小汉口”之美誉。境内名胜古迹颇多,文化积淀深厚,穿越千年云烟,依旧芳华不减。
蜀河古镇一角
近年来,蜀河镇围绕“保护开发、市场运营、业态培育、宣传引流”方针,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保护性、原真性修缮,既为古镇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又通过活态保护、注入新业态等方式,让古镇焕发新的生机。
特色格局保护完整,延续保留建筑风貌
蜀河古镇区系明清古建筑群,东临蜀河,南接汉江,依山就势,三面环水,古街古巷,三横九纵,格局完整。蜀河古镇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在保护发展中,严禁先拆后建、未批先建等行为,建档保护历史建筑5处、潜在建筑对象17处,挂牌保护古民居102处,已完成5处省保单位、钱庄、书院原貌修复及中街、外街现代民居立面改造,做到保护性、原真性修缮。合理规划。先后编制《蜀河镇总体规划》《蜀河古镇保护规划》《蜀河文化旅游古镇发展规划》《蜀河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暨旅游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蜀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3-2030)》。
注重文旅融合发展,多元创新引流形式
古镇文艺活动
制造热度。坚持“旅游+”“+旅游”融合发展理念,将演出活动与古镇历史文化有机结合,精心策划节庆系列活动,为游客和群众呈现了一场场活力四射、嗨翻全场的视觉盛宴。增加温度。设立24小时旅游服务咨询热线,建立游客投诉反馈机制,动态管理、快速反应。常态化开展“红马甲”志愿服务活动,以党员干部的“服务指数”“辛苦指数”换取全体游客的“满意指数”“安全指数”,保障来蜀游客住得好、吃得好、玩得好。拓宽广度。动员集镇周边群众自发参与文艺节目、环境整治、农特产品展销和夜经济,引导古镇从业人员学古人、穿汉服、学礼仪,彰显了古镇独特韵味,再现了古镇商贾云集、歌舞升平的昌盛之景,释放了文旅消费新活力,在古与今、文与旅中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诗”与“远方”。
持续提升古镇内涵,全力讲好蜀河故事
古镇迎来旅游热
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入手,深入挖掘、精心筹备、积极申报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承办2024年“寻找美丽中华”全国旅游城市定向赛陕西旬阳站(蜀河)活动,参加2024“陕西年度十大IP评选”,蜀河八大件获得2024“陕西年度版权十大IP”评选价值播放奖,不断擦亮古镇品牌。利用闲置房产,建成集教学、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可同时满足200人活动的研学大楼。充分市场调研,制定精品研学路线,开发系列体验课程,将蜀河古镇与三官农业园区串点成链,在古镇体验文化民俗,在三官体验农事农桑,年接待人数超过2000人次,逐步形成具有蜀河特色的研学文化体系。
蜀河火狮子
开发文创产品。以省级非遗蜀河火狮子为原型,设计开发火狮子“红红火火”玩偶、抱枕及钥匙扣;以蜀河境内特色景点和人文风情为素材,印制明信片;以蜀河船帮文化、汉水文化为基础,撰写长篇小说《蜀河口》;以旬阳市恒发石材有限公司的石板废料及残次件为原材料,创造蜀河独有的“石板画”,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为旅游赋能。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汉调二黄”“蜀河双彩车”“蜀河彩船”等独特民间文化艺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古镇常态化演出,特别是“蜀河烧狮子”,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已成为当地人和外地游客一起的“狂欢节”。
今后,蜀河镇将进一步用心用情做大宣传、用足用活政策,努力把蜀河打造成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让古镇“火”起来、“活”起来。
本文为安康旅游综合整理,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字或图片来源网络,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旬阳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汤金梅
责编:童慧
终审:张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