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研究领域30多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一直关注环境资源领域的相关议题。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他再次带着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度思考踏上建言之路,以扎实调研和专业视角,为守护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江苏新闻广播系列报道代表委员《履职一年间》,今天(2月24日),一起走进张甘霖委员的履职故事。
记者见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时,他和学生们刚刚结束一场讨论,讨论的议题是他在调研中发现的环境资源问题。
作为一名环境资源界别的委员,近几年,张甘霖始终关注有关国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议题。2024年全国两会上,张甘霖聚焦长江流域生态治理、土壤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提案,成为推动政策优化的重要参考。他提出的“应该按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分区进行差异化考核,各地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的水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加强国家公园探险旅游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国家公园探险旅游管理办法”,“构建‘太湖消纳圈’以削减外源污染”等等建议,都获得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2023年,环境资源界别首次亮相全国政协会议,张甘霖成为该界别的首届委员。在他看来,这一新兴界别既是智库平台,更是连接民意的纽带——通过跨界对话、协同创新,让专业力量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共识和力量:“环境资源不光是我们看得到的一些水土环境,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很大的范围。比如涉及到产业发展、绿色发展,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矿产、能源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各自的角度,努力去提出能够有助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的提案。”
用脚步丈量问题,以数据支撑建言。今年全国两会,张甘霖委员准备了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的提案,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更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带上两会:“建议的可操作性如何,在现阶段能不能做?我自己在想提案的时候,就努力地想从这些方面把问题能够说到位,为此,充分发挥我们研究所在这方面研究的积累,找到相关团队,一起从数据准备,从情况的了解,从实地调研分析里头去找思路,努力使它成为一个好的提案。”
【记者手记】
采访中,张甘霖委员提起初中时读到的一篇《我们爱科学》杂志文章,文章说的是土壤学家侯光炯出国开会返程经过昆明,发现当时干旱严重,却有一棵树长得很好。他就把从国外带回的糖果倒了,装了树周边的土壤回去研究。为何不要糖果要土壤?这则故事如一颗种子,埋在张甘霖心底数十年,最终成为他深耕土壤研究的执着。
履职期间,张甘霖带着这份科学家的纯粹与政协委员的担当奔走一线。他说,提案不求数量多,但求质量精,要把“可操作、能落地”作为核心标准,精准锁定问题,努力将提案“提在关键处、谋在需要时”。
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李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