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2024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部门深入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检察履职办案基本价值追求,持续提升办案精准性和规范性,办理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案件。”

2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新闻发布会。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发布了典型案例6件,其中涉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3件,国有财产保护领域1件,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1件,特定群体权益保护领域1件。


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图片来源:高检网

徐向春透露,在这批典型案例中,有3件是省级院直接立案办理的案件,针对跨行政区划、多监管部门的“硬骨头”案件,充分发挥省级院办理有重大影响力案件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助于推动解决系统性公益损害问题。如贵州省检察院针对珠江流域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以事立案,采用一体化办案模式,分层监督、整体推进,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协同治理,推动治理难题得到解决。

在关注民生福祉方面,始终坚持为人民司法,关注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注重针对需要更多社会关爱的特定群体权益保护,充分运用法治“力度”彰显司法“温度”。如山西省长治市检察院针对市内残疾人免费乘车法律规定落实不到位问题,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推动采用在长治公交通App上线开通残疾人二维码申请功能,以及市公交公司进社区为残疾人免费办理公交卡的“线上申请+上门服务”方式,让特定群体实实在在体会到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聚焦公益保护“硬骨头”案件,进一步推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西藏自治区检察机关针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评标评审专家监管不力、制度不完善等情形,推动相关部门打造智能化招投标系统,通过出台相关文件健全评审专家遴选及考核监督制度,以案件办理促进长效机制建设。

此外,检察机关通过构建“公益诉讼+检察技术”协作机制,借助多种技术手段提升调查取证能力,及时固定证据,全面查清公益受损事实,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整改。如贵州省检察院针对珠江流域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检察技术手段收集固定证据,推动解决在大江大河大湖等流域治理中的调查取证难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