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日本不顾他人死活排放核废水流入大海,今有韩国月城核电站将没有经过样本分析的20吨核废液泄漏入海。日本可算是开了个“好头”,让各国互相效仿,要知道日韩两国有很多核电站,给世界埋下了巨大隐患,最先威胁到的可能就是中国了。
核废水和核废液有什么区别?韩国想要干什么,三番五次的排放对我国产生什么影响?
核污染物排放的危害大家都忘记了吗?
日本核废水排放的话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经不再提及,那场风波仿佛只是昙花一现。如今日本一次又一次的排放核污水民众似乎既不陌生又不为所动,继续过着日常生活,对这一决定已经麻木不仁。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国家看到日本排放核污水之后,仿佛产生了破窗反应,也大胆到悄无声息的排放核污水。
2025年1月12日,韩国宣布排放核废水29吨,还是未经检测直接倒进海里的。一方面,这些水的危害可能要比日本排放的核废水还要大,因为是未经样本检测,未知是否达到了排放标准;其二是这是一家韩国公司的单一行为,而韩国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将其曝光在阳光之下。最重要的是,这并非是韩国公司第一次发生核泄漏了,2024年6月,4号机组因缺乏燃料造成储存池发生泄漏,排放了2.3吨。
看样子不是故意的或是不小心,但大家心知肚明,这不是他们几句话就能平息众怒的。尤其是在尹锡悦上台后,在核方面的发展加快,核电站增多,发电量占比大幅上升。文在寅上台后叫停很多核电项目,但在文在寅下台后,尹锡悦又快速推翻其政策,重启核电建设。虽然在这过程中核电发展的成绩斐然,核废料方面的处理不当,导致后患无穷。
破窗效应
大海不是垃圾场,如果说只是为了节省开支而将废水排海,污水入海,海水遭殃,海洋生物受害,最终损害的是我们人类自身健康。
而事实上,日本排放的量还不及苏联和美国的一半,1946年到1993年间,美英法等国家已经向海里倾倒了20万吨的固体核废料,单单美国一家在北大西洋和太平洋扔了至少19万立方米的放射性物质。苏联作为当时的核武器国家,曾向北冰洋倾倒了190万立方米的核废料,还将报废的核潜艇反应堆扔进了那里。
针对各个国家在核污染方面的问题,已经不只说了10年。1983年英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核污染事故,具体泄漏多少没有人透露出来。而作为邻国的爱尔兰十分不满意,对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吵”了10多年。如今我们的立场和当时的爱尔兰一样,日本和韩国排放核污染物,我们再怎么吵也掀不起什么浪。
随着日本一轮又一轮的排放核污水,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破窗效应,一个个的没有担当去上海大海和全人类。愤怒、不安、困惑,在每一个人心头翻涌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议的声音的确在逐渐被冷漠所淹没。
危险系数
截至2023年底,日本境内共有33台可运行核电机组,主要集中在福井县、鹿儿岛县等环日本海地区;韩国则运营着25座核反应堆,其中70%集中在庆尚南道灵光郡至全罗南道海南郡的南部海岸线。日本青森县六所村后处理厂积压的2400吨乏燃料,相当于48个未爆的"辐射炸弹";韩国庆州中期储存库的核废料桶已堆积至85%容量临界值。
并且根据福岛核事故后全球升级的抗震标准显示,韩国古里核电站设计抗震强度为0.2g(相当于里氏6.5级),而日本柏崎刈羽核电站所在的新潟县中越海域,近二十年已发生三次7级以上地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模拟数据显示,若韩国韩蔚核电站发生类似福岛级别的泄漏事故,72小时内放射性云团就能覆盖整个黄海海域。
而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在2022年的评估报告中也强调了,九州地区核电站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海洋环流,三个月内可抵达长江口渔场。如今中国面临的挑战,无异于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中国作为区域内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和海鲜消费市场,在生态安全领域实际上承担着更大的潜在损失风险。
当大连港的货轮与釜山港的油轮共享同一片海域,当上海的天空与福岛的云层同属一个大气循环系统,核安全早已超越国界成为真正的全球性议题。清华大学国际核能政策研究团队提出的"海域分区责任制"方案,建议按照洋流走向划分监测责任区,或可为破解当前困局提供新思路。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眼"无人探测器,更能下潜至6000米深度采集海底沉积物样本,将监测维度从二维海面扩展到立体海洋空间。
核辐射会不会伤害到中国老百姓?海鲜还能再吃吗?日本福岛周边200公里海域仍被我国列入进口禁令范围,消费者可通过查看海关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确认产品来源。在科学监管体系与技术进步的双重保障下,消费者无需因噎废食。
信源:新华网《韩国一核电站泄漏29吨核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