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哪吒2》的票房跃过135亿门槛的那一刻,中国影史注定会为他留下浓厚的一笔。
在影视寒冬论甚嚣尘上的2024年,《哪吒2》以日均5亿票房成功登顶全球影视票房排行第8。在公映第27天,《哪吒2》依然保持着令行业震颤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商业奇迹,更是一曲关于匠心与热爱的时代寓言。
但凡事有利有弊。
130万观众用8.5分筑起《哪吒2》的口碑长城,却挡不住舆论场的暗流涌动。
从“抄袭日漫”的荒谬指控到“错别字追凶”的锱铢必较,黑粉的战术迭代印证着顶流的宿命。某字幕帧里“地”之辩,竟演变成万人考据的狂欢,这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挑刺,算不算另类的真爱?
人红是非多。
当动画基地变身网红打卡地,当某餐饮店借电影票引流引发的骚乱,甚至还有人跑去《哪吒2》的制作公司催更等等,这都在表明,最珍贵的创作净土正被逐渐蚕食。
有人装专家说“别带孩子看哪吒”,结果被网友喷成筛子。现在黑粉换套路了,改成“无脑吹”:到处刷“哪吒感动世界我要看30遍”“饺子导演宇宙第一”。明着是夸,其实是高级黑,就想让路人觉得这片子粉丝都是疯子,反而不想看了。这招比直接骂人狠多了。
这些裹着糖衣的舆论炮弹,正在撕裂观众群体的认知共识。
但凡中国电影做出点成绩,总免不了被群起而攻之,可《哪吒2》被称之为国漫之光有错吗?
中国电影最近几年不争气是有目共睹的,许多电影导演高考分数还不到300分,这种文化水平能拍出来什么好的作品?
其次就是《哪吒2》的用心更加衬托出两者的差距。
饺子导演接受采访时,解释中国电影市场中,几乎所有的大制作特效都会外包给国外的第三方视效制作公司,而饺子导演一开始也是这么做的。
结果最后发现,钱花了,效果却不尽人意,明明找的是外国一流的特效公司,可他们却找三流的特效人员做特效。
最终,痛定思痛的饺子导演决定从头开始,选择自己做特效,一些搞不定的镜头就交给国内的特效团队,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用惊艳众人来形容并不为过。
这也是《哪吒2》能够百分百代表国漫的质量最主要原因。
站在135亿的里程碑回望,这个关于反叛与成长的故事,早已超越银幕界限。当哪吒的火尖枪刺破天际,它挑开的不只是票房天花板,更是中国动画工业化进程的厚重帷幕。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每一次票房奇迹都是观众用真情实意投票出来的。真正的神话,永远诞生在创作者与观众的双向奔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