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美俄就俄乌冲突展开直接谈判,很多人开始担忧,俄罗斯是否会因与美国缓和关系而“背刺”中国?这一问题的背后,既涉及大国博弈的复杂性,这也从侧面折射出大众在看待国际政治问题时,习惯陷入一种简单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 。本文将从历史经验、现实利益等多个维度,剖析其本质与未来趋势。



俄罗斯对西方的向往根植于历史。从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对西方“休克疗法”的盲目信任,到普京执政初期申请加入北约的试探,长久以来,俄罗斯怀揣着融入西方阵营的愿景,在外交层面做出诸多努力,然而换来的却是接连碰壁。2008年俄格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又接踵而至,此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措施不断升级,一项项严苛的制裁令如同一把把利刃,将俄罗斯融入西方的憧憬彻底割碎。

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成为局势转变的关键节点,美欧迅速行动,对俄罗斯展开全方位封锁,从能源出口限制到金融领域制裁,再到科技交流阻断,俄罗斯在重重压力之下,不得不加速实施“向东看”战略,积极与我们携手,在能源协同开发、军工技术交流、科技创新合作等多领域不断深入合作。



历史证明,俄罗斯每一次向西方靠拢的尝试,最终都以被边缘化或背叛告终。这种刻骨铭心的教训,使其对美国的承诺始终保持警惕。即便当前美俄谈判释放缓和信号,俄罗斯也难以轻易放弃与我们构建的战略安全网。

中俄互补性远超美俄竞争性,从经济结构看,中俄合作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而中国以强大的制造实力位居前列,使得能源需求水涨船高。



2022年以来,西方持续加码的制裁举措,让俄罗斯在精密工业品的获取上举步维艰。在全球产业链的大格局中,中国凭借全面且完善的产业架构脱颖而出。从关乎科技核心的芯片,到支撑工业运转的重型机械,各品类一应俱全,完全能够填补西方供应缺位留下的空白。一旦俄罗斯在外交倾向上倒向美国,失去我们的工业支持,其国内工业体系将迅速陷入困境,各类生产制造因缺乏关键产品与技术而难以为继,恰似大厦失去根基,难以稳固发展 。

反观美俄关系,两国在能源、粮食、军火等核心出口领域存在直接竞争。美国页岩气与俄罗斯天然气争夺欧洲市场,美国四大粮商与俄罗斯争夺全球粮食定价权,这种结构性矛盾注定美俄难以形成深度合作。



北约东扩已抵近俄罗斯边境,而当前全球格局加速向多极化演变,美国此刻急不可耐的要开启谈判、本质上是试图从俄乌冲突的烂泥中抽身出来,以便转身对付中国,然而,这种策略存在根本性矛盾,特朗普政府既想缓和美俄关系以集中资源遏制中国,又需维护北约团结,导致其对俄承诺缺乏可信度,美俄之间绕过欧洲直接进行谈判,也让欧洲各国怨声载道。

更重要的是,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给面临制裁的俄罗斯开辟了更大外交空间。要是俄罗斯与我们背道而驰,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定会大打折扣。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利益计算,而非情感抉择。俄罗斯若背弃我们,将失去能源出口市场、技术合作伙伴和地缘安全屏障,而美国既无法填补这些空缺,也不可能真正接纳俄罗斯,综合种种因素,俄罗斯转向西方阵营的概率近乎微乎其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