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主任,肖建如教授所在的科室不仅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军队和上海市重中之中建设学科。在这样的平台上,临床救治与教学工作成为了他日常中不可分割的两大核心任务。临床是医学的源泉,而教学则是医学的延续与升华。在这条道路上,肖建如始终秉持着“仁心仁术”的理念,努力在救治病人与培养下一代医生之间找到平衡。
肖建如教授团队指导年轻医生探索脊柱肿瘤诊治方法。受访者供图,下同
导师的影响:严谨治学与“三无精神”的传承
长期以来,脊柱肿瘤治疗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既要求外科技术上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病灶,又要求减少对脊髓神经和临近大血管、重要器官的损伤,肖建如是出色的“解题人”。然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却一度怀疑自己“选错了专业”。
当年,肖建如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正是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长征医院骨科(第三任)主任赵定麟教授。赵教授在临床教学中极为严格。每周六一次的全科大查房,他要求学生们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每一个病人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随时准备被提问。那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牵引技术操作不当,他也会当众指出,并毫不留情地批评和床边作示范动作。每次科主任大查房都会让年轻的住院医师和研究生们异常紧张、“如临大敌”。
赵教授的严厉还不仅仅体现在查房上。有一次科室举办大型国际会议,肖建如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繁忙的外宾专家接待和会务工作。由于下周二要进行临床期中考试,我们便想,上一周赵主任主办的国际会议圆满成功,心情愉快,还表扬了我们所有会务组成员,接待和会务太辛苦了,实在没时间看书,赵老师肯定会放我们一马的。”于是他与另一位同学悄悄跑去问赵主任,能否给我们辅导一下考试重点内容。结果,赵老师不但没有告诉我什么是重点,还反问我们:“病人来看病,会告诉你什么是重点吗?好好看看他编写的3本书。” 我们几乎都觉得老先生太不尽情理,还剩一晚上复习3本书,太夸张了,而且他特别喜欢出些怪异的题目。
肖建如教授团队查房。
那天晚上,我们都通宵达旦看书,好在平时养成了看书和阅读文献的习惯,成绩考得挺好。在其他同学周末出去看电影的时候,他一直埋头在图书管文献检索。刚开始,我觉得这种严厉有些难以接受,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专业和导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肖建如逐渐意识到,正是这种严格的要求,培养了自己严谨的临床思维和细致的工作作风。
肖建如说,赵老师提倡一种“三无精神”,即No sunday, No birthday ,No holiday(没有周末,没有生日,没有假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医院规定每周只有周日一天休息,肖建如经常都能遇到赵老师像平时一样来到办公室,要么去病房看望病人,要么就在办公室中奋笔疾书,这种只争朝夕、执作奉献精神,深深震撼和影响了肖建如的求学和日后的职业生涯。”
如今,肖建如也将这种精神传承给肖建如的学生。长征医院手术室每晚10点以后大多数都是骨科的择期手术,常常进行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长征脊柱肿瘤团队肖建如的弟子杨兴海、矫健副教授被手术室护士誉为劳模“杨天明、矫天亮”。第二天,肖建如脊柱肿瘤团队依然正常上班和门诊。这种“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已经成为肖建如团队的一种文化,更是“三无精神”的传承与真实写照。
肖建如团队在“鹰眼”3D手术显微镜下实施胸椎肿瘤精准切除与重建手术。
“临床”与“教学”:相辅相成的“双重使命”
临床工作是医生的首要职责,尤其是作为外科医生,救治病人是肖建如的天职。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杂症,他都必须以最高的专业标准去对待每一位患者。长征骨科作为全国脊柱外科的领军学科和全球最大的脊柱外科中心,不仅接收大量的常规病例,还承担了许多外地转诊的复杂病例,甚至是手术失败后的二次治疗,这些病例不仅考验肖建如的技术水平,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在教学方面,肖建如始终认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学科临床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临床实践,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立体的、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肖建如说,“比如在脊柱外科的教学中,我会通过典型的病例分析,向学生展示从病因、发病机制到诊断、治疗的完整流程。这种立体化的教学方式,远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能让学生深刻记忆。”
临床是医学的源头,而教学则是医学的延续。通过教学,肖建如不仅传递知识,更传递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个医学生都是未来的医生,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因此,教学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希望通过我的一点努力,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肖建如说。
肖建如在医学教育中,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医学文献,既要了解学科前沿,也要深入掌握经典理论,精通历史和地理,以此打下扎实的理论和人文基础。在临床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通过具体病例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分析、归纳、演绎、推理与反思,最终确立诊断。这种严谨的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临床实践,也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持。他也强调一名上乘的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精湛医术、高尚的医德、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这的确需要文理兼修、医学人文知识和技能积累与储备。
肖建如教授团队分析颈椎巨大肿瘤病例
肖建如还特别强调和鼓励创新与独立思考。他支持学生在寰枕复杂特殊节段脊柱肿瘤切除与颅颈前方重建术中提出使用枕骨髁作为上端支撑点的设想,并成功将其应用于临床,最终取得了显著效果,如今这项新技术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和推广。如今,当年的这位学生也已经成为了学科骨干。"医学教育不是知识灌输,而是点燃创新的火种。"肖建如强调。
“医学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也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肖建如说,“在人工智能(AI)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AI能优化诊疗流程,但无法替代医生的临床智慧与共情能力,只有将技术与人文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仁心仁术’。”
作为上海市东方英才脊柱外科创新团队的带头人,肖建如认为:“医学的本质是科学与人文的双螺旋。”肖建如如此定义未来医生的培养方向。在他办公室的墙上,"精勤博学,笃行致远"的科训熠熠生辉,见证着一代代医学火种的传承——这或许正是中国医学教育最动人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