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高层一夜“大换血”,特朗普为了抓住军权,已经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特朗普日前下令解除了美军一把手——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查尔斯·布朗将军的职务。
之前就提到过,布朗作为第一位担任参联会主席的非洲裔美国人,被特朗普踢出美军一把手的位置只是时间问题。在特朗普看来,通过“政治正确”上位的布朗100%是“拜登的人”。
【布朗是第一位担任参联会主席的非洲裔美国人】
当然,出于最基本的礼仪,特朗普还是在社交媒体上“感谢”了布朗为美国服役40多年,将其称为“一位绅士、一位杰出的领导者”。
随后他话锋一转,谈到了自己新任命的参联会主席——退役空军中将丹·拉津·凯恩。他将凯恩称为一名“真正的将军,而不是电视上的将军”,凯恩之所以没有在退休前升职,是因为“被昏昏欲睡的拜登忽略了”。
特朗普选择凯恩作为美军的新一把手,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特朗普新任命的参联会主席——退役空军中将丹·拉津·凯恩】
意料之外,是因为根据美军过去的传统,参联会主席作为最高军职,一般由现役的将军出任,没有把退将请回来的先例。
另外,想要担任美军的一把手,要么从参联会的副主席升上来,要么至少得是一个军种的主官(布朗就曾是空军参谋长)或作战司令部的司令(比如印太司令部司令)。
而凯恩的咖位就差太多了,他在退役前的职位是中央情报局军事事务处副主任。正常来说,美军一把手的位置是怎么都轮不上他的。
但特朗普何时又是一个按照常理出牌的人呢?在特朗普看来,掌握军权的关键是美军一把手必须是“自己人”,凯恩对自己忠诚就足够了。
【特朗普将凯恩称为一名“真正的将军,而不是电视上的将军”】
特朗普早在2018年就看上了凯恩,当时凯恩在伊拉克负责打击ISIS,而特朗普在视察驻伊美军时,就第一次碰上了凯恩。
根据特朗普的描述,两人第一次会面时,机库里的凯恩让手底下的士兵都戴上“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的帽子。
虽说美国军队的原则是“远离政治”,但凯恩显然认为,向总统献媚、进行政治投机的回报,要远远大于违背原则所带来的风险。
特朗普去年在一次演讲中还提到了此事。他说:“我告诉凯恩,你不应该这样做……而凯恩说‘没关系总统先生,我们不在乎’。”
【特朗普早在18年就看上了凯恩,当时凯恩在伊拉克负责打击ISIS】
凯恩还非常清楚特朗普喜欢听什么。根据特朗普的回忆,两人第一次见面就“相谈甚欢”,凯恩告诉特朗普“他只需要一周时间就可以消灭ISIS”。
先别管凯恩是不是吹牛(虽然大概率是),但这句话无疑直击了特朗普的内心。特朗普后来曾多次表示,在视察驻伊美军期间,他看到了“太多的低效率、无意义的工作”“美国纳税人的钱被白白浪费在伊拉克”。
特朗普认为,不论是在伊拉克,还是在阿富汗,美军都应该尽快结束在当地的行动,以便集中精力对付“太平洋上的对手”。
【凯恩告诉特朗普:他只需要一周时间就可以消灭ISIS】
凯恩是一个退役将军,退役前的职位只是中央情报局军事事务处副主任,这意味着凯恩的起点比较低,在五角大楼中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背景。因此特朗普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不是“深层政府”的人,而且会对自己的提拔“满怀感激”。
道理其实跟特朗普任命前福克斯电视台主持人海格塞斯为国防部长的道理是一样的:忠诚第一位,能力不重要——甚至能力越差越好,把军队交给能力强的人来管理,反倒会让特朗普不放心。
不过我们这里关心的是,凯恩是否有能力管理好未来4年的中美军方高层之间的沟通?
首先,尽管凯恩被特朗普提名为参联会主席,但仍需要参议院的批准。如果出现共和党议员“反水”的情况,那么相关的任命程序很可能将演变为一场拉锯战。
而在此期间,参联会主席负责的各种职能也会暂时被搁置,其中就包括与中国军方之间的高层沟通。
【特朗普政府意图将更多精力转向西太平洋】
其次,在特朗普政府意图将更多精力转向西太平洋的背景下,凯恩要比他的前任们面临更大的挑战。在不久前的北约总部会议上,特朗普的防长海格塞斯就曾明确表示:
“严峻的战略现实使美国无法主要关注欧洲安全……美国将专注于保卫自己的边界,并阻止与中国在太平洋发生战争。”
特朗普既想要在西太方向对中国施加更大压力,又想“避免不必要地激怒中国”(特朗普长子原话)。而作为中美军方高层沟通的桥梁,凯恩或许有一天将在“对特朗普的忠诚”与“中美大局”之间做出选择。
特朗普1.0时期的参联会主席——马克·米利就曾面临这样的艰难选择。而最终米利选择了照顾大局,主动打通中方的电话,告诉中方:一旦输掉选举的特朗普决定开战以延续自己的权力,他将提前通知中方。
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很多人应该有所了解:米利跟特朗普彻底闹翻,特朗普甚至威胁要“以叛国罪审判米利”。
若凯恩也要面临类似的抉择时,他就会知道,处理好中美之间的大事,要远比“一周之内消灭ISIS”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