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的日子,三年来,冲突的进展变化成为每一天新闻的主题,双方攻防争夺的惨烈画面、新式武器的轮番登场、政治博弈的眼花缭乱,通过直播让全世界的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战场内打的热火朝天,网络上也吵的不可开交,不同国家、不同政治倾向的人们都在发表观点,表达意见,各种观点交锋的激烈程度一点不比战场低,这使得俄乌冲突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世界人民可以同时参与的大讨论、大辩论、大争论,当然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可能统一思想。但不管如何,这场持续三年还没有结束的冲突,人们应该想想用几百万人伤亡的代价换来了的教训。



我觉得有三个教训值得吸取:

一是战争没有赢家,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启战端。很多政治家信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上遇到问题总想通过战争来解决,但恰恰忽略了这句话的时代背景,大家知道这句话是200年前的军事家 克劳塞维茨说的,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200年后的今天,传统的政治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一个政府或者政党治理国家的行为不仅受本国的发展影响,还受国际政治局势的制约,国家利益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家的边界内。战争规律的变化之大,克劳塞维茨绝对不会预见当今的战争样式。通过俄乌冲突,我们看到的是“战争不能解决政治问题”,或者是“战争能够解决一部分政治问题,但会造成更多的政治问题”。



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看,发动特殊军事行动的俄罗斯政治上更加被动,与欧洲彻底决裂,国内经济面临困难,追求的安全保障只能寄希望于强大对手美国的宽容。挑起俄乌冲突的美国和欧洲,几千亿美元的援助打了个寂寞,欧洲右翼崛起、政坛动荡,除了高喊继续支持乌克兰战斗到底外,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美国特朗普上台后立即止损,看似精明的特朗普赚了不少便宜,但是国内经济衰退、与盟友反目为仇、政治信誉破产等,战争没有也无法解决美国自身的问题。最可悲的还是糊涂的乌克兰输的一败涂地,战争给乌克兰带来的政治结果就是失人丢地、丧权辱国。乌克兰的悲剧表明,夹缝中的国家需审慎平衡本国的外交政策,任何智慧的政治家都不应该把战争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选项。



二是阵营对抗没有出路,合作共赢才是正道。冷战结束,本应消失的东西方阵营在美国的推动下,越来越被强化,很多小国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甚至到了不得不选边站队的地步,乌克兰、菲律宾都如此。西方阵营看似越来越强大,北约四处点火、G7虚张声势,大搞团团伙伙,阵营搞的像黑社会一样,带头大哥美国耀武扬威,一帮跟班咋咋呼呼,一时间把世界搅的乌烟瘴气。



但看似热闹的阵营对抗结果是什么呢?可以说是一地鸡毛,西方阵营是越来越小,大家比喻说现在阵营只有“美国阵营”和“非美国阵营”,“美国阵营”除了北约、欧盟、以色列、加拿大和亚洲几个盟友外,其他国家都站到“非美国阵营”了。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现在的特朗普大闹“美国阵营”,要化敌为友,搞得跟班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事实证明,搞阵营对抗根本没有出路,将一国的安全建立在他国的不安全之上,终将会引发反弹,未来的国际秩序需更多包容的“共同安全”,而非“零和博弈”。



三是国家利益至上,把人民放在首位才是最好的政治。俄乌冲突三年,欧洲国家从激情亢奋、拱火浇油到输掉全部,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不以国家利益为重,大搞意识形态,成天高喊民主、自由,用所谓的价值观维护支持率,用短视的民粹主义获取选票。即使在能源中断、物价飞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仍无底线盲目的支持战争。现在欧洲没有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只有捞取选票的政客。特朗普与普京抛开欧盟和乌克兰直接谈判结束俄乌冲突,这个时候他们才想起来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了,早干什么去了。



其实,俄乌冲突不仅是两个国家的悲剧,更是全球秩序转型的缩影。它迫使人类反思,在核威慑与全球化交织的时代,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遏制霸权、又能包容差异的世界?我认为,答案或许不在战场,而在人类能否超越历史的惯性,以真正的智慧与勇气重塑共存之道。只有将 “战争不应该成为政治的继续”、“战争解决不了政治问题”作为新安全观,世界才能避免战争、走向和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