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浦河流向示意图

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一条西接烟波浩渺的太湖,东连碧波粼粼的黄浦江,承载江南文脉韵味,贯穿沪苏浙三省市十多个乡镇的人工河——太浦河,示范区“一河三湖”中的“一河”指的就是太浦河。

1958年,因为共同的水患,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协力开挖太浦河,历经半个世纪,开挖河道的三期工程才最终完成。

太浦河工程西起江苏吴江区时家港口,经平望至青浦练塘北入泖河归黄浦江,全长57.6公里,属太湖综合治理工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泄太湖洪水和杭嘉湖荡涝水进黄浦江入东海,不使窜扰淀泖、阳澄低洼区泛滥成灾。

1958-1960年,实施太浦河一期工程,由吴江、江阴、青浦、松江、金山等县动员民工7.3万人投入施工。1978-1979年,实施太浦河二期工程,苏州地区所辖8县民工实施太浦河续办工程,吴江实施太浦河蚂蚁漾穿湖大堤工程。1991年6月,太湖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不久,国务院批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太浦河工程列十大骨干工程之首。1991-2006年,实施太浦河三期工程,青浦、吴江、嘉善完成河道工程,太浦闸加固,两岸防洪、通航配套建筑工程等建设。通过三期太浦河工程建设,太浦河全线贯通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太浦河沿线水利工程图(图片来自《太浦河工程建设史》)

1991年夏天,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奔袭华东大部分地区,江浙两省由于太湖泛滥,灾情十分严重。根据当时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决定,为帮助太湖分流泄洪,上海青浦分别于1991年7月5日和7月8日炸掉了红旗塘坝和钱盛荡坝。


1991年7月8日青浦钱盛荡炸坝现场

通过两次炸坝,太湖水位得以下降,太湖地区灾情得到缓解。但青浦因炸坝损失严重,农田、鱼塘、村庄、厂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涝灾害。


1991年炸坝泄洪后莲盛地区企业遭受损失情况

正是这次太湖流域的重大洪涝灾害,国家决定启动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并将第三期太浦河工程列为十大之首。也正是因为青浦在1991年的洪涝灾害中损失严重,上海在太浦河第三期工程中的投入最大。据档案资料显示,以投入的人力为例,太浦河工程(上海段)施工大会战期间,共出动军民12.4万人,30多万人次参加义务劳动。


太浦河工程(第三期)地理示意图

当时,在太浦河工程(上海段)参与人员中,青年占了一大半,出动的12.4万人中70%是青年,其中上海各大高校学子是一股重要力量。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在团市委和各高校动员组织下,上海各大高校学子积极参与。他们在太浦河两岸挥洒着青春的汗水,留下了青春印记,贡献了青春力量。

复旦大学作为上海知名高校,一大批复旦的青年学子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到了太浦河(上海段)工程的开挖和疏浚之中,他们义无反顾地来到太浦河工程(上海段)工地现场参加义务劳动。

1991年12月4日,复旦大学90级学生参加整治太浦河劳动(复旦大学档案馆提供)

义务劳动期间,身着绿装的复旦学子们一大早就乘坐一辆辆大巴奔赴太浦河工程(上海段)工地前线,仅仅这段路程就要3小时,但是复旦学子们没有因为行程太长而心生抱怨,依旧各个斗志昂扬、精神抖擞。

在太浦河工程(上海段)复旦大学负责段,学子们将团旗以及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各系的红旗插满了负责段的堤岸沿线,一些学子更是将写了“积极参与 投身社会”“奋战太浦河”的决心书贴在了堤岸上。

太浦河堤岸上,一面面红旗、一张张决心书展示了复旦学子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面貌,同时更是激励鼓舞着复旦学子们全力奋战太浦河。作为上海天之骄子的他们在校领导、老师、辅导员的带领和指挥下,撸起袖子、卷起裤管,拿着铲、握着锹、挑着担、拎着筐,在太浦河堤岸上挖土、挑泥、填土、夯泥,挥洒着劳动的汗水。有时他们干得累了就直接就着堤岸坐会儿、躺会儿,小憩一会儿后又重新投入劳动之中。参加劳动的所有学子吃饭喝水也是直接在工地上扒拉几口就解决,然后继续奋战劳动。

深褐色的土,鲜红色的旗,一个个身着绿装、身影匆忙的复旦学子,在太浦河上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靓丽的青春图景、奋斗图景。


复旦大学学生劳动情景(复旦大学档案馆提供)

最终在人民群众、解放军、学生等各方努力下,从1991年11月5日至12月20日,仅用45天,就修筑好了两条长约15公里的太浦河(上海段)陆上大堤,完成土方168万立方米,完成排泥场围堰72万立方米,最终取得了会战太浦河的重大胜利。


复旦大学学生参加太浦河劳动合影留念(复旦大学档案馆提供)



团市委授予复旦大学太浦河水利工程大会战优秀组织奖的档案文件(上海市档案馆提供)

通过20世纪沪苏浙三地对太浦河三次开挖、疏浚等各方面的治理,使得太浦河成为太湖流域重要的泄洪排涝通道,为华东地区免遭洪涝灾害威胁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一体化发展和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青吴嘉示范区三地共同推进太浦河“一体共治”,开展协同管理、联合整治,使太浦河从最初的泄洪排涝通道发展为流域重要供水河道、生态廊道和人文纽带,真正造福了沿河两岸三地人民。太浦河从“通起来”到“用起来”,再到“美起来”,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承载着厚重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示范区互联互通、区域协调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


太浦河工程纪念碑

如今,一体化发展和示范区建设正在太浦河两岸如火如荼进行着。就在沪苏浙两省一市交汇处,位于太浦河的“长三角原点”之上,一座横跨太浦河,连接沪苏浙,同时作为示范区核心的水乡客厅方厅水院的标志性建筑,预计今年5月份整体竣工。站在方厅水院的长廊上眺望,太浦河的粼粼波光中倒映着三十载春秋。从疏浚工地的劳动号子,到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强音,复旦大学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的创始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到一体化发展和示范区建设之中,体现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典范样本。


建设中的方厅水院(青浦档案馆摄于2025年1月)

今年5月27日是复旦大学的120周年校庆日。过往多辉煌、未来更可期,如今的复旦大学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目标前进,既要在基础学科方面努力做到世界顶尖,又要用基础研究与基础学科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当年在太浦河畔参加劳动的复旦学子目前都已走上全国各地的工作岗位,为强国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们中的一些人更是奋斗在示范区三地这片发展热土上。目前,复旦大学已与青浦区在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全面开展合作,深度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在示范区先行先试。

资料:青浦档案

编辑:沈千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