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介绍,重点区域空气质量事关蓝天保卫战的成败,是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围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持续推动重点工程治理,持续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42.2、33.0和39.6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分别下降33.8%、31.4%和33.9%;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分别为1.7%、0.4%和0.9%,较2017年分别下降4.9、1.1和4.7个百分点。
▲发布会现场
李天威表示,为贯彻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生态环境部会在4个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
一是制定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措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污染最重的区域,特别是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13个城市位于全国168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为了进一步改善此区域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部将制定实施强化措施,以PM2.5污染治理为主线,以减少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为重点,聚焦结构性矛盾突出且减排潜力较大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深化重点行业污染减排,不断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二是深化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绩效分级管理。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A级、B级和绩效引领性企业分别超过900家、4000家和1000家,大幅提升了重点行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水平。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完善绩效分级管理体系,发挥绩效分级引领性作用和治本功效,开展绩效等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出台激励性政策,推动绩效分级结果多场景应用,让绩效领先的企业在应急减排、产能调控、税收优惠、价格补贴、污染防治资金使用等方面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鼓励企业持续提升绩效等级,推动实现污染减排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双赢。
三是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应对。2024年秋冬季,生态环境部指导各地开展了10余次重污染天气协同应对,分阶段、分层级、差异化采取应急减排措施,有效地减少了重点时段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实现了区域重污染过程影响强度降低、时间缩短、范围减小,中重度污染天数较预计减少五成以上。下一步,还将有效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用足用好现有的应急减排的政策工具,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分析和多尺度综合观测,提高预测预报的精准性,审慎精准实施减排潜力大、易于落地执行、经济扰动较小的重点行业的削峰降污,做到早研判、早预警、早行动。聚焦重污染过程中贡献较大的建材、冶金、有色等行业涉炉窑工序以及高排放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实施分时分区分类分级的精准管控,以最小的经济社会影响实现最大的环境空气改善的成效。
四是科学精准开展监督帮扶。2024年,生态环境部共开展13个轮次现场监督帮扶,派出“执法+监测+技术”骨干4700余人次,通过监督帮扶推动解决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9000余个,严厉打击了违法违规行为,督促地方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今年,将围绕重点行业、产业集群、用车大户等重点领域,聚焦空气质量差、同比反弹或污染较重城市等重点区域,统筹“线上+线下”两个战场,进一步优化工作安排、科学组织实施、精准检查对象、规范检查行为,在帮扶中监督,以监督促帮扶,对主观恶意、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依法处罚,对不符合绩效分级等级的企业依规降级,对轻微违法行为实施审慎包容的执法。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 张莉 责编 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