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昨天(2月23日)傍晚,官方发布了今年的一号文件,仍然是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的名称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文件里提出了非常醒目的“两个不允许”:

第一,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

第二,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



但与此同时,还宣布了两个“允许”:

1、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

2、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

两个不允许和两个允许,都跟住房、土地问题相关。

该如何理解这些政策,它意味着什么?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增加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防止因为农民财力不足、认识水平不足,被“有钱+有知识”的人抢走了红利。

大家都知道,农民收入低,想致富比较难。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过去六七十年的两轮财富积累中,农民都比较吃亏。

第一轮是剪刀差。六七十年代,国家为了完成工业积累,把工业产品价格定得很高,把农产业价格定得比较低。

六七十年代,一辆好的自行车要180元左右。当时普通中小城市的四口之家,如果夫妻两个人都工作,家庭总的月收入一般在60元到80元左右。对于这类家庭来说,想买一辆自行车可能需要储蓄1年左右。

那时候,夫妻都有工作的家庭占比较低。这样的家庭,要承担家族内的扶贫责任,想买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一台缝纫机(当时的三大件),还是比较难的。

至于普通农民,在生产队劳作一天的工分换算为现金,可能只有几分钱或者1毛多钱。买三大件,基本上不敢想。

沿海工业发达的城市,也正是靠着“剪刀差”收获了丰厚的红利。以上海为例:1951年的时候,上海GDP只排名全国省市区的第六位,低于江苏、山东、河北、辽宁、河南。

但随着剪刀差利器出笼,上海一路飙升在,1960年跃居全国GDP第一,在这个宝座上一直坐到了1978年。

经常有人问我:如果将来经济内循环的话,沿海是不是要衰退。其实看看六七十年代的上海、天津,你就知道结果了。到了那个时候,企业产品全部内销,你说是广东、浙江、上海的产品厉害,还是河南四川的厉害?建设三线的时候,没少把企业内迁吧,但改变不了各地区的基本态势。

1949年之后的第二轮造富大潮,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尤其是土地价值大爆发,更是核弹级别的。

在这个过程中,城中村、城市近郊农民分享到了红利,甚至一夜暴富,其次是在城里买了房子的家庭;大多数农民没有享受到红利,跟城市居民的财富差距越来越大。

总之,在过去六七十年两轮财富大潮中,多数农民都没有搭上车。

中国目前的产能已经过剩,出口受到了欧美日韩的打压,未来还会遭遇更多贸易壁垒。

化解之道在哪里?是启动内需,让14亿中国人生活得更好,去消费更多的产品。

但中国有几亿人的月收入,还不到2000元。尤其是广大农民,收入比较低、消费能力比较弱。

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房地产虽然拐点了,但土地仍然是重要的造福机器。你总不能让农民自己在家里生产芯片吧,他们没有这个能力,手里只有宅基地和责任田。

所以,国家在鼓励农民进城的同时,给他们保留宅基地和责任田,并希望这些资产给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

宅基地和责任田,相当于农民的养老金,不能贸然市场化。

不能自由买卖、不能完全市场化交易,怎样才能保值增值?办法是上面的两个允许: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说白了,城市居民、富裕人群和企业,可以到农村依托宅基地、责任田发展产业,但不能买断,要给农民股份,带着他们一起致富,防止贫富差距拉大。

这个新提法,为城市资金流入农村提供了渠道。但流入的时候一定是不均衡的,在大城市都市圈内的,或者有特殊物产、景观的,将率先致富。穷乡僻壤,就比较麻烦,100年内都未必有机会。

文件还提出,要持续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

所谓“大棚房”,是指一些企业或个人以建设农业大棚之名,占用耕地甚至永久基本农田,违法违规建设“私家庄园”。其本质是改变土地性质、用途和 农业生产功能,所以是违法的。对此,各地一直在整顿。

有些大棚房,看起来就是漂亮的平房小院,乡村别墅的感觉,但不受法律保护,随时可能被拆除。对于这类房子,大家千万不要买,很容易掉进坑里出不来。

此外,一号文件还有如下对于土地、宅基地的问题的表述:

1、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大稳定、小调整”,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

2、扎实做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3、励有条件的城市逐步将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今天上午,股市对一号文件反映积极,种业、粮食概念、土地流转、化肥概念等板块大涨。

农村、农业概念能取代人工智能、机器人成为新的热点吗?恐怕不会。未来中美如果达成贸易协定,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采购可能会增加,这个因素要考虑。

持续的热点,现阶段只能在科技股内轮动。如果轮动不起来了,这一轮行情就告一段落了。热点从科技股扩展到其他板块,目前条件似乎还不具备。

接下来,全国两会时间就要到了,大家要重点关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会提出什么新的扩大内需、松绑楼市、推动科技创新的招数。短期内,降准和降息都不太可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