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龙虎山景区闹出个大新闻,一名游客因拒绝购买观光车票且徒步进入景区遭到工作人员阻拦而冲上热搜,引来舆论对景区劈头盖脸的口诛笔伐。
大众对于景区高价摆渡车的怨气由来已久,最近几年更是渐成鼎沸之势。劲旅君日前撰写了几篇关于景区行业的稿件,收到的近3000条读者评论中,一大半都涉及对景区摆渡车的各种抱怨和批评,有些评论言辞之犀利,大有不扳倒“景区高价摆渡车”誓不罢休之意,令人着实胆寒。
都说消费者就是上帝,现在“上帝们”对景区高价摆渡车的意见如此之大,难道景区们就一点意见和建议都听不进去?
劲旅君特地找几位景区操盘手聊了聊,询问他们是不是存在什么难言之隐,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的回复:
我们非常在意,但我们别无选择。




01
别无选择是什么意思?
这还要从景区核心收入模式说起。
对于绝大多数景区而言,尤其是以观光为主的山水风景类景区,核心收入来源大致只有三大块:
门票、摆渡和商业。
很多景区前两项收入占比往往超过50%,有些景区甚至能够达到80%。然而这几年国内经济环境变幻莫测,景区的核心收入模式也遭遇巨大冲击。
首当其冲的就是门票经济。
过往十几年,依靠着稳定的门票收入,绝大多数景区活的非常滋润,但这样躺着赚钱的好日子在2018年被终结了。彼时,国家大力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导致很多景区门票收入不仅遭遇增长天花板,而且在政策不断促使下门票价格逐年下降。
特别是从2020年起,“景区减免门票”成为各地刺激大众文旅消费而普遍实施的一项政策,这虽然在消费者端带来一致好评,但是却对景区端形成巨大冲击,不夸张的说,国内景区门票经济开始被系统性摧毁,而且坍塌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一点在劲旅君撰写的《“门票免费”正在杀死中国景区》一文中有详细阐述。
02
这个时候有人就高呼,摧毁门票经济就对了,景区不该靠门票养活,真正厉害的景区都是免收门票,依靠二消商业获取盈利的,国家这是倒逼景区转型。
从理论上来说,这一说法非常正确。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一逻辑对于90%的国内景区却是死路一条。
大家只看到了一个景区跑马圈地了某个区域最好的山水风景资源,而少有人知的是,“最优质文旅资源”的另一面,就是国家在各个层面上严格限制对其进行更多的二消商业开发,严格到什么程度呢,甚至到了让景区操盘手根本无处下手的地步。
A君操盘着国内最知名的瀑布景区之一,但这一景区常年被诟病的就是除了那一眼壮观的风景,几乎没有任何可供游客消费的项目。劲旅君曾为此和A君深聊,后者沉默半晌后直接打开地图软件,在景区所辖范围内,几乎所有地块都是各类大大小小的自然保护区,别说开发二消商业了,就是私自动一草一木,都会被法律严惩。
“外界想到的二消商业,我们想到了;外界没想到的二消商业,我们也想到了。”A君叹息,但是所有成熟的、能赚钱的二消商业都被保护区的红线死死限制,我们根本无法突破。
B君操盘着一家村集体所属的湖泊类小景区,早些年为了发展二次消费项目,特地在拿到当地政府批文的前提下,兴建了几栋湖边别墅搞民宿。谁曾想几年后,景区所在的整个区域都被划为了生态保护区,原本合法建设的民宿一转眼就成非法建筑了,现在还在多方各种扯皮。
还有早几年兴起的玻璃栈道、网红玻璃桥等项目,近些年纷纷因为生态问题、安全问题等陆续被各种叫停,很多观光为主的山水风景类景区的二消商业项目就此陷入困境,只剩下一些零散的餐饮、零售业态,收入占比几乎可以忽略。
“我有时候挺羡慕民营小景区的,它们虽然占据的文旅资源方方面面都很一般,但却受到的限制也少,可以大胆尝试各种二消商业项目,反而能在当下闯出一条新路。”A君感叹。

03

门票经济被摧毁,二消商业搞不起,景区唯一剩下的赚钱引擎,可不只有摆渡车为代表的景区小交通项目了么。
以某景区头部上市公司为例,2024年上半年,景区整体收入超过5亿元,作为第一大收入来源的客运索道业务营收2亿元,占总收入近40%;门票只能屈居第二以1.35亿元占总收入的26.62%;宾馆酒店、旅行社、演艺等典型的二消商业加起来在总收入中占比不到10%。
纵览国内头部景区类上市公司,景区小交通业务多为第一大收入,收入格局高度类似。
从官方层面来说,景区道路系统和小交通系统,都属于为了方便游客游览的必备设施,也是改善景区基础设施的必要措施,因此在各项政策中,大力发展摆渡车为代表的景区小交通往往会受到积极鼓励。这也使得景区能够依靠这类项目快速、便捷的拿到官方投资、金融贷款等资金,推动景区提升A级和影响力。
从景区操盘手层面来看,摆渡车为代表的小交通是为数不多能够轻松赚钱的“现金牛”,哪有不大力发展的道理?C君操盘着一家山水类景区,他向劲旅君透露,景区摆渡车、缆车等小交通项目一年能够给带来超过2000万元的收入,几乎成为当下景区唯一的收入。
“比起景区巨大的生存压力,游客的骂声就不那么刺耳了。”
C君无奈表示,景区现在为了避免摆渡车带来更多负面舆情,会进一步加强价格公示,杜绝门票和摆渡车捆绑销售等明显违法违规的行为出现。
只要不触及法律红线,游客的骂声最多也就算服务问题,景区扛一扛还是没问题的。
04
退一步说,景区搞摆渡车没问题,但是能否不搞强迫消费?
例如,景区大搞摆渡车的同时也提供徒步游玩线路,至少把选择权还给游客嘛。
C君向劲旅君透露,景区其实一定是会给游客提供选择权的,徒步游玩线路从来没有被完全禁止过,但是这其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良好解决:
其一,除了一些以徒步为特色的景区之外,大部分景区徒步游览线路这些年的游客量其实是逐渐下降的。毕竟从消费心理上来说,游客是越来越“懒”的,能坐车绝不走半步。
其二,随着游客对新鲜玩法的追逐愈发激进,很多游客往往会脱离景区规定的徒步路线,深入一些“禁区”探索,由此出现的安全事故此起彼伏,每每将景区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对于景区来说,维护徒步游览线路投入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要预防时不时出现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着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有些会来事的景区虽然保留了徒步线路,但会通过各种引导措施,鼓励游客搭乘摆渡车、缆车等小交通。最典型的就是在景区入口立个牌子写明:徒步4小时,摆渡20分钟。有些不会来事的景区就干脆关掉徒步游览线路,明里暗里强制游客只能搭乘摆渡车。
05
有游客直言,让自己坐摆渡车可以,能不能便宜一点,反正国家给国有景区每年大量补贴,就不能让利给游客一点吗?
大众对国有景区一直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国有景区占据了当地最好的旅游资源,主要工作就是维护好这里的山山水水,反正一切投入都是国家来买单的,就应该免费对大众开放,就像城市公园一样,还能提供优质旅游服务。
现实情况却是,国有景区不但要维护好景区的优质旅游资源,还要作为一家市场化的文旅企业,要有利用好掌握的优质文旅资源,在市场化竞争中去赚钱的能力。相较于民营景区,国有景区的确会更容易拿到补贴,但是在门票减免、文旅惠民等掏真金白银的时候也是冲在一线的。
以景区摆渡车为例,国家可以减免门票,但却从来没有减免摆渡车消费这么一说。因为在官方眼里,景区摆渡车也是一种二消商业项目,是需要景区自负盈亏的。
再加上景区摆渡车为代表的小交通项目往往投资额度巨大,维护成本高昂,于是就出现游客眼里价格越来越高的现象,特别是在消费降级明显的当下,容易触发大众敏感神经。
景区操盘手有时候也无可奈何,只能任由游客骂开花,也坚决要支持景区摆渡车价格的坚挺。
06
如此看来,游客与景区在高价摆渡车上的矛盾就是个无解难题?
那倒不至于。
景区操盘手们要深度思考一个问题,关于景区摆渡车,大众到底反感的是什么?
是景区摆渡车本身吗?
并不是。
诚如上文所说,现在的游客越来越“懒”,对于能够省时省力的景区摆渡车,他们喜欢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反感。
实际上,游客对景区摆渡车的情绪点集中在三个关键词:
强制性、高价格和烂服务。
即便99%的游客都选择了乘坐景区摆渡车,但这不意味着游客放弃了1%不选择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在游客手上,这件事本身很重要。在消费降级浪潮之下,大众消费中价格敏感的一面愈发凸显,在门票免费的时候摆渡车反而涨价,这必然让大众消费心理承压,出现严重的不悦情绪;此外,景区服务一向是出了名的落后,当愈发挑剔的游客遇上服务掉链子的景区工作人员,这画面,想想就头疼。
景区操盘手面临的一个终极难题其实是:
如何让游客心甘情愿还抢着花钱享受景区摆渡车?
为什么大众不反感张家界的网红景区电梯,因为它能够让游客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为什么大众不反感南方很多景区装上扶梯,那是因为戳中了大众想要“无痛爬山”的痛点;为什么新加坡动物园的乘车夜游火出天际,因为景区打破了动物园夜间不开放的规则,让游客夜间通过摆渡车感受别样的一面……
这些才是正确的案例。
C君最近计划尝试几件事,一来他准备在景区规划几条小而美的徒步登山路线,针对老中青不同年龄群体给予充分选择权;二来他开始谋划通过引入新能源摆渡车等方式,大幅降低摆渡车运营费用,从而推动摆渡车价格下调;三来就是进一步强化景区摆渡车的服务,让花了钱的游客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特别是在节假日客流量高峰时候,让游客能够切身感受到摆渡车的效率。
“办法想想总会有,虽然都是治标不治本,但比什么都不做强。”C君坦言。
劲旅君赞同C君积极行动的态度,在此也发起一个征集活动,如果景区操盘手们或者游客们关于景区摆渡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或者案例,欢迎在评论积极分享,让我们共同推动文旅消费健康发展,刺激景区加速升级迭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