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淘汰赛,恐怕比想象中还要猛烈和残酷。尤其是智能电动车涉及的上下游产业链,很可能在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革之下,一夜之间天翻地覆。

极越汽车的“闪崩”已经让整个行业意识到,纵使背后有吉利和百度这样的行业巨头撑腰,并且在智能化技术上还有不错的想象和发展空间,也会突然倒下。更不用说,那些在战场上单打独斗、没有依靠的创业公司。

2025年春节后,又一家公司倒下了。这一次,轮到了智能驾驶Tier 1供应商身上。

|十夜

|新言

运营|步鸟

被欠薪的人,靠贷款过活

“除了愤怒,还是愤怒。”

2月5日大年初八,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本该是元气满满拿开工红包的日子,但对纵目科技的700名员工来说,却是“天塌了”的一天。

有员工发现,正常的工作流程无法推进下去,内部系统里几位高管已经是离职状态,他们在春节前悄无声息地离职了。很快,人事部门的员工发现,他们为同事们办理离职手续的权限也没有了。更蹊跷的是,节前曾有大量资金进入公司,又突然消失了。而那些在节前突然离职的高管,是带着欠薪离开的,甚至多数人拿到了3.5个月左右的“全额”欠薪。

员工们由此判断,在1月26日和27日春节前最后两个工作日,部分高管卷钱离职了。疑似为了掩护高管们跑路,纵目科技强制员工在这两天使用年假“提前过年”。而在此之前,纵目科技全员已经被欠薪三、四个月,社保也被断缴了两个月。受此影响,有几位正在怀孕的员工,无法正常领取生育金。还有人无奈之下,只能靠贷款维持生计。

纵目科技上海总部员工王鑫,向每人Auto证实了上述消息的真实性。“由法务、HRD、财务、出纳等若干人组成的小团体,掌握了公章、人事章、财务章,私下划走子公司账户的88万元客户回款,给自己发放完整薪资,并开具离职证明后跑路。此前他们曾多次尝试将这笔客户回款转移到自己的工资卡里,但没有成功,最后下调了金额才转账成功。”

2月5日开工后,员工们试图联系公司的创始人及CEO唐锐,但已经找不到人了。“唐锐在钉钉群里开始已读不回。”创始人“消失”,VP、法务、薪酬HR、HRD等多位高管连续离职。大家对公司的未来很难乐观,“这种情况下肯定难以维持运转了”。

2月8日,纵目科技的员工们接到通知,18点后总部大楼将断电封楼,大家可以在保安的陪同下拿走个人物品,并且开始着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上海,纵目科技总部。图 /视觉中国

“我们一直在等浦东新区区政府成立的专案组给出解决措施,政府部门已经知悉了这件事情,但是欠薪和欠缴的社保公积金该如何处理,暂未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王鑫和大部分同事的想法是,希望公司能够走破产清算这条路,但是目前公司账上的资产,包括工厂的产线设备恐怕不足以支付员工的欠薪。

多数人已经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了,但由于公司“停摆”导致离职手续办理不畅,部分纵目科技的在职员工只能选择被动离职。也就是说,他们可能面临材料或证据不足(无法证明公司具体欠多少薪资),而难以追回欠薪。

“新工作肯定是要找的,但是办理离职的通道不是特别顺畅,现在上海的员工可能需要去劳动维权窗口,来办理社保跟公积金的封存。”

与极越汽车“闪崩”不同,纵目科技暴雷其实早有预兆。不少员工回忆,自2024年3月开始,公司经营困难的迹象已初现端倪。纵目科技开始拖欠供应商款项,甚至连员工的差旅报销也出现无法及时发放的现象。

2024年11月,纵目科技宣布将原本每月10日的发薪日,调整至每月25日。然而到了11月25日,更遭的情况出现了,公司通知全体员工无法发放全额薪资,转而采用“社保公积金将正常全额缴纳,但税后月薪按封顶1万元发放,剩余部分在融资到位后当月补发”的临时方案。并且,由于“公司处于严重亏损状态”,2023年绩效奖金取消,2024年的13薪暂缓发放。

那次薪资调整被纵目科技称为开启“低功耗模式”,但预想中的融资迟迟未到账。一时间众说纷纭,大家开始担心公司已经被资本抛弃。到了2025年1月,员工们陆续发现,上个月的社保公积金并未按时缴纳。



▲纵目科技办公室。图 / 纵目科技官方

2025年1月16日,纵目科技召开了上海全员线下会议,CEO唐锐到场参加。“他(唐锐)安抚所有员工说,春节前仍会用客户回款发放1万元最低工资,并承诺缴纳去年12月的社保公积金,被收购后会分批归还员工欠薪。”

几天后,纵目科技提前放假,唐锐发布了全员通知,表示自己在积极想办法,会尽量保证员工的权益。“当晚面对全体员工的质问,他才承认节前不会有新的融资进帐,宣布停发工资,停缴2024年12月开始的社保公积金。”

回忆起这一切,多位员工愤怒地察觉到,那是一场谎言堆砌的全员会,“现在想想,没有一句真话”。

“豪赌”机器人,跌落谷底

纵目科技能走到欠薪、封楼这一步,着实令人意外。毕竟在自动驾驶领域,纵目科技称得上是独角兽公司——成立于2013年,曾先后完成10轮融资,最高估值一度超过90亿元。

创始人及CEO唐锐集名校与硅谷光环于一身,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曾在多家知名公司任职,在硅谷汽车半导体领域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2012年,唐锐回国创业,创立纵目科技,成功踩中环视ADAS和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风口。



▲纵目科技创始人、CEO唐锐。图 / 纵目科技官方

纵目科技最初专注于软件算法的研发,后续补齐硬件自产能力后,开始成为汽车主机厂的L1、L2级智能辅助驾驶方案的一级供应商,拳头产品为自动泊车解决方案。

已经量产上市的车型中,吉利博越、理想ONE、理想L9,威马EX5等就采用了纵目科技的全景式监控影像产品。一汽红旗、问界、岚图、长安等品牌也采用了纵目科技的自动泊车辅助产品。

此外,纵目科技还为主机厂提供针对量产车型的,智能驾驶系统开发服务,以及智能驾驶系统相关的车辆改装及演示等其他技术开发服务,客户有北汽集团、广汽集团、上汽集团和福特汽车。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以2022年的营收来看,纵目科技在业内称得上是头部公司。比如,其在ADAS市场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1.0%;在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4.9%;在APA泊车解决方案领域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5.6%。

遗憾的是,这样一家明星自动驾驶公司,却屡次在资本市场受挫,纵目科技曾三次冲击IPO未果。

2017年2月,纵目科技首次在新三板挂牌,但未满一年就宣布摘牌。2022年11月,纵目科技谋求科创板上市,2023年9月以失败告终。2024年3月,纵目科技又递交了港股IPO申请,最终期满后未能通过审核,再次铩羽而归。

始终未能实现自我造血,是纵目科技没能成功上市的一大原因。

纵目科技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25亿元、4.69亿元和4.98亿元,扣除各项支出后,净亏损分别达到了4.34亿元、5.88亿元和5.64亿元。连年亏损加上客户集中度过高,导致纵目科技未来发展空间的想象力受限,IPO迟迟未能上岸,打击了投资人和资本的信心。

更糟糕的是,纵目科技主线业务的发展速度,已经赶不上自动驾驶领域的变化了,或者说出现了较大偏差。



▲展会上的纵目科技展位。图/ 视觉中国

业内普遍认为,车企对高阶智能驾驶逐渐重视起来,头部几家已经基本实现自研,传统车企的高端产品线则倾向于拥抱华为、MOMENTA,挤压了其他智能驾驶供应商的生存空间。

比如问界、岚图、一汽集团,原本都是纵目科技的客户,现在改为全面采用华为的智驾解决方案;理想则笃定了自研路线,也淡化了与中低阶智能驾驶供应商的合作。

一位纵目科技的内部人士感慨,“(近几年)客户数量比2017-2022年这段期间,确实是流失了很多,这是事实。”如今,纵目科技的主要客户只剩下长安旗下的部分子品牌了。

与此同时,高阶智能驾驶的技术路线,在近几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BEV+Transformer到OCC占用网络,再到端到端和世界模型,一两年可能就有一次大变化,无论是从成本还是技术维度来看,都对智驾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要依靠自动泊车解决方案业务生存的纵目科技,虽然也推出了行车和泊车一体化产品,但跟眼下主流的城市NOA功能尚有差距。

赛道越来越窄,迎难而上还是另辟蹊径突围出去?

据王鑫透露,纵目科技内部有传闻说,原CTO王凡曾经提出过,要做能够量产落地的L4级高阶自动驾驶,“但是被某些人否决了”。

最终的结果是,纵目科技没有选择押注技术壁垒更高的高阶自动驾驶,而是选择做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2022年11月,纵目科技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上海蚕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2024年1月,蚕丛机器人推出了“FlashBot闪电宝”,一款搭载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配备104度电池包的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然而这款机器人并没有获得市场认可,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也加速了纵目科技“失血”,在港股IPO申请中折戟。



▲FlashBot闪电宝。图/ 纵目科技官方

纵目科技内部人士表示,原本智驾业务如果单独做财务核算,是有望在港股成功上市的。“2024年初上市的某个同类型公司(佑驾创新),也是主要做L2级辅助驾驶的,他们的营收、技术还不如我们,但是人家成功IPO了。”

在内部看来,亏损是纵目科技没能在港股成功上市的主要原因。“智驾业务的毛利率本来就很低,新的业务线充电机器人,前期投入非常大,导致资金链加剧紧张。”纵目科技中高层和一线员工普遍认为,如果能够得到持续“输血”,其实两边的业务都是有希望的。

智能驾驶泡沫要破?

2024年是自动驾驶企业的IPO大年,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在美股成功上市,速腾聚创、黑芝麻智能、地平线、佑驾创新陆续登陆港股市场,福瑞泰克、希迪智驾也递交了招股书。自动驾驶行业久违的热闹似乎又回来了。

但纵目科技的结局,也戳破了自动驾驶行业的泡沫。



▲车展上搭载了纵目科技智驾解决方案的汽车。图/ 视觉中国

上述智驾企业扎堆IPO,业内人士和资本市场其实早有预料,因为自动驾驶行业的痛点很明确——身处其中的玩家们盈利困难,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为了能够活下去,大多数企业只有上市“续命”这一条路。

即便成功上市,也不一定意味着拿到安全牌。英特尔旗下自动驾驶公司Mobileye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收比2023年下降了20%,净亏损30亿美元,股价暴跌40%。2024年,号称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的图森未来主动退市,其上市三年来,市值累计蒸发了99%。

据多家媒体报道,图森未来核心技术团队的多位员工,离开公司后并未选择自动驾驶公司,而是流向了机器人和互联网公司,因为后两者给出的薪资待遇更具诱惑力。前图森未来某员工表示,自动驾驶公司给得并不多,基本要求降薪或者平薪入职。而机器人公司、互联网、甚至做L2级别的车企们开出的价更具吸引力。



▲图森未来参展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图/视觉中国

面临人才流失的同时,车企自研也在加速收窄自动驾驶公司的前路。

2月11日,比亚迪一口气发布了21款智驾版车型,将高阶智驾下放到7万级价格区间,在业内掀起了“智驾平权”的浪潮。比亚迪的策略是在核心领域加强自研能力,同时通过与外部供应商合作快速补足短板,达到迅速抢占市场的目的。未来,大概率要在智驾领域实现自给自足,这对于智能驾驶供应商来说并非好消息。

目前,行业和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公司的期待,还是在L4级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无人驾驶出租车上。无论哪一家在这方面实现盈利,才有望解开整个行业的亏损死结。

文章为每人Auto原创,侵权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