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各地,一场场“花式”招聘活动正在线上线下火热进行,直播间变身“招工窗口”,跨省包机、包专列从家门直送厂门……就业市场热气腾腾。节后用工市场有何新变化?又有哪些新举措?连日来,记者在省内多地蹲点,感受年后返岗复工和劳动力市场的火热氛围。
“找工作吗?管吃管住”“看看吧,这么多岗位”……2月17日上午,青岛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大厅,一派火热景象。由于固定展位已满员,一些企业招聘代表索性举着招聘信息牌站在大厅入口两侧,吸引求职者。
50岁的吴爱开前一天听说是服务业招聘专场,一早就来到现场,打算找一份“时间自由一点、工资不低于6000元”的家政类工作。逛了1个多小时后,她看上了一家养老机构的护工岗,与招聘人员约定次日实地看看,“合适就赶紧上岗。”
今年,青岛市依托“大数据+铁脚板”,广泛摸排就业岗位12万个,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居民服务业。从具体岗位看,操作工、家政服务员、育婴师最为紧缺。
一边是急着用人的企业,一边是急着工作的求职者,如何让他们快速高效对接,需求精确匹配是关键。眼下,山东各地招聘创新服务方式,线上线下齐发力,让求职者与岗位的相遇从“概率事件”升级为“精准导航”。
“我们30多人的普工、焊工缺口很快就补上了!”2月19日,青岛昊悦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部部长程立光再次收到李沧区人社服务专员修晴晴发来的十多条求职者信息。节前,修晴晴就到公司进行了对接,为公司建立了岗位信息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岗位和求职信息智能化匹配,已为企业精准推送了一部分求职者,目前已有20多人入职。
想在企业前头、提前对接谋划,成为各地人社部门保障企业用工需求的必选动作。
国恩化学有限公司是菏泽东明县重点化工企业,一季度用工缺口达120人,涉及操作工、设备维护等关键岗位。东明县人社局迅速行动,线上精准推送招聘信息,线下组织多场招聘会,仅两周时间就为企业成功招聘70余人,有效缓解了用工难。
政府帮着找人、企业到处抢人、劳动者积极求职,各地节后呈现“企业开工稳、员工到岗快”的特点。根据青岛市人社部门所调研企业的情况来看,127家企业中,春节后正常、及时开工的企业达100%;节后企业员工返岗率较高,平均为95.4%。
除了想方设法“抢人”,还要千方百计“留人”。
菏泽市是劳动人口输出大市,在外就业创业人员众多。为了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1月中旬到3月中旬,菏泽开展集政策推介、职业介绍、集中招聘、用工服务、技能培训为一体的“春风行动”系列服务活动。
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霍庄村村民叶景立今年就留在了本地。他放弃了在天津的电焊工作,通过家门口的招聘会,在菏泽三鼎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二保焊工的工作。“工资跟外出打工差别不大,还能照顾父母,很满意。”他说。
除务工人员外,各地也将大学生也纳入招聘重点,通过筹集优质岗位,吸引各类人才留在本地就业。例如,菏泽利用寒假、春节期间,开展“菏心相连·学子归巢”高校学子看家乡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33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聘活动,提供用人岗位2.1万个,达成就业意向6700余人。
“大家看,这是一台自动化焊接设备,当一名设备管理员,能拿到4000元到6000元的工资,还有五险一金和技能提升通道。”在临沂临工重托机械公司的智能制造车间,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带岗正在进行。
临沂蒙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商联主席李玉国手持自拍杆穿梭在车间通道,一边带领观众“云游”企业生产一线,一边为直播间观众讲解着企业的福利政策。
镜头内,智能化生产线上的机械臂精准地将原材料送入生产设备。另一端,质量管理员正在对生产出的机械零部件进行检测。
手机屏幕上,弹幕不断滚动:“待遇不错!”“单位宿舍怎么样”“怎么投简历?”……后台数据显示,开播两小时观看量突破26万人次,收到求职咨询上千条。
这是蒙阴县“春风行动”招聘会的创新场景,李玉国已连续三年为蒙阴县各大企业直播带岗。这种“沉浸式”招聘打破了传统招聘会的时空限制——全国各地的求职者都可以通过直播间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把直播间搬到车间,确实更有说服力。”蒙阴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法伟说,今年蒙阴县“春风行动”招聘会共有90余家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3300多个,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已促成12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
如今,“短平快”的直播带岗已成为蓝领群体求职的新渠道。
2月19日上午,在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青岛职通天下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大院内,人头攒动。不断有中巴车开进院内,放下一批批不同年龄段、带着大包小包行李的求职者。
求职者秦兆隆当天一早从济南坐高铁到达青岛北站后,就由职通天下的接站车接到这里,下午准备参加平度一家电工厂的面试。
“我平时经常刷快手,通过职通天下的直播间,把这家企业的厂区环境和福利待遇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于是就报名来了。报名都是免费的,还有车接车送,直接到工厂面试。”秦兆隆说,若面试不成功,还会根据他的求职需求,匹配到其他工厂。
企业端同样尝到甜头。捷诚兴业工贸有限公司节后急需80名汽车零部件组装工人,通过直播带岗快速招到了一批工人,大大提高了招工效率。
“节后是制造业企业的用工高峰,我们从大年初四开始直播带岗,全网粉丝600多万,观看、报名数量很大。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工友报名来到这里,目前总登记人数有5700多人,最多的一天安置工人600多名。”职通天下总经理耿晨介绍,直播带岗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模式,大幅降低信任成本,提高匹配效率,提升入职率。
面对当下旺盛的用工需求,“抢人大战”早已不局限于企业之间,各地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2月18日,济南遥墙机场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
来自重庆市武隆区的45名务工人员手提“鲁渝劳务协作春风行动”红色礼包,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有序登上大巴车,前往就业单位。
这场跨越千里的“家门到厂门”的精准输送,背后是东西部劳务协作的深度实践:重庆摸排务工需求,山东匹配岗位清单,包机、包车实现“点对点”直达山东就业。
27岁的陈红霞将和母亲一起入职山东丽天大酒店,“我们各种补贴加上工资,一个月能拿六七千块钱,收入还是很不错的。”
山东丽天大酒店已连续6年安置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及重庆武隆区就业人员。“今年来的22名重庆务工人员,有11名之前就在我们酒店干过。”山东丽天大酒店副总经理尹逊勇说。
得益于劳务协作对接机制,山东与其他省市之间的务工人员就业诉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得到了更加精准高效对接。
2月7日晚,530名务工人员乘坐鲁甘人力—青岛·定西全国返岗务工高铁专列,从甘肃定西出发,顺利抵达青岛。这不仅是山东、甘肃携手打造东西部劳务协作品牌的生动实践,也是沿黄九省区劳务协作发展交流活动暨2025年山东省春风行动的“重头戏”。
值得一提的是,65%的务工者为“回头客”,部分甘肃籍员工已连续三年在青务工,有的还在青岛买了房、安了家,持续就业倾向明显。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于以往,今年来青的定西务工人员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40岁以下占比72%。前期人社部门精心筛选了7800余个优质岗位,同比增加30%,普通务工岗位平均月薪为5500元,技术工人岗位平均月薪为6700元,机械操作类岗位最高月薪可达15000元。
“抢人”更要“育人”。“我们与武隆地区积极对接,根据需求,组织托幼、重庆小面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济南市历下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王红介绍,结合济南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让转移就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
活跃的就业市场不仅展现新气象,也透出新变化。
2月14日,济南市历下区零工市场专场招聘会上,“妈妈岗”招聘专区格外热闹。接到了社区妇联的通知,许多宝妈赶到现场,期待找到一个能提供弹性工作时间的就业岗位。
山东孟洛川服饰有限公司展台前排起了长队,这个专注非遗中式服饰定制的企业,用“可接送孩子的工作时间”“非遗技艺带薪培训”等特色岗位,在两小时内吸引20多人达成意向。“我们计划招20人,最终签约36人。招聘会结束后,还有不少宝妈打来电话求职。”山东孟洛川非遗工坊主理人孙敬说。
灵活就业方式正逐渐成为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蓄水池”。前不久,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显示,从2019到2024年,我国新型灵活就业的招聘规模在劳动力市场的份额呈显著增长态势,新型灵活就业的招聘职位数占比从8.4%增至15.2%。
直播类、网络电商类工种便属于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在青岛市市北区M2创意园内,沐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年轻的舞蹈演员们正在镜头前表演舞蹈。因业务扩大,公司急需招聘新媒体、文旅等岗位人员,用人缺口达100多人。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帮助下,目前通过校园招聘、直播带岗等方式,累计收到简历100余份,20余名人才与企业达成初步就职意向。
针对灵活用工模式,菏泽市则于1月下旬至3月下旬创新开展2025年菏泽市首届“零工大集”系列活动,集中为零工求职人员、有就业创业意愿的社区居民、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共举办零工专场招聘会15场,帮助26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据菏泽市人社部门统计,今年以来,制造业技工岗位需求显著增长,技术工种在行业用工结构中的占比预计达到40%左右,较去年同期提升约10%。机电设备、机械制造、化工制药、环保技术等领域的专业技术岗位需求增幅尤为突出。
以山东摩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作为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该公司节后招聘的技工类岗位达78个,包含测试技术员、研发试验员、工艺技术员、设备机修技术员、数控车床技术员等。
智能制造领域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增长,也给制造业企业带来了难题——高端人才招聘的速度跟不上“机器换人”的速度,高端人才缺口扩大。
在山东锣响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台自动化生产设备高效运行,各条生产装配线上工业机器人不停挥舞着“手臂”,有序进行着组装等工序。“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机器人大量替代人工,我们对一线普工的需求减少,对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大。”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张玲说,公司提高了工资待遇,并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希望能招到并留住人才。
在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建伟看来,随着产业迭代升级、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企业释放出来的岗位需求也在迭代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结构性用工矛盾。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加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强化校企融合、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是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
(大众新闻记者 刘笑笑 田汝晔 吕乐 贾涵宇 经纬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