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着2000多米的海拔落差、跨越2000多公里的距离,上海与云南的往来越来越热络。
新年伊始,上海市各级人社部门已经组织了117批次的“点对点”返岗服务保障活动,服务5600余名各地务工人员来沪返岗。
2月20日至21日,由市人社部门牵头,徐汇区、静安区、普陀区人社部门携55家重点企业前往云南昆明,以“就在上海市山海相约”为主题,举办2025年春季沪滇劳务协作暨上海市重点企业专场招聘活动。
持续促进沪滇劳务协作对接,深化沪滇劳务协作质量,正在展现出更大的可能性。
双向奔赴的“新就业”
21日上午九点半,街面上很多店面还没有开门,昆明南坝人力资源市场已经人头攒动。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就在这里举行。
针对云南当地劳动力特点和就业需求,上海人社部门组织美的、海底捞、外服等重点企业55家,其中上市公司6家、规上企业19家、国有企业14家,涵盖制造、家政、餐饮等行业,提供各类招聘岗位5375个,吸引了云南各地求职者前来应聘。
2月21日,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在昆明举行。林子璐/摄
特意穿了一身显眼红色的上海市劳模胡志红很急:“一张嘴根本讲不过来!”在现场,她的育儿、家政相关摊位是最热门的摊位之一。来她这儿咨询的求职者,年龄范围相当广泛,既有很能吃苦耐劳但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年阿姨,也有二十出头看好育儿照护前景的年轻人。
胡志红介绍,这趟来云南,她带来了450个岗位,岗位薪资最高能达到每月3万元。求职者顺利签约后,胡志红会联系与公司长期合作的3所中职院校,对求职者进行专业培训。求职者如能顺利取得职业资格,就可获得相应补贴。
“上海家政、养老、育儿等方面服务需求旺盛,现场来咨询的很多求职者也很愿意尝试,我今天已经留了几十个人的联系方式,回上海后再进一步联系。”胡志红说。
“是央国企”“缴纳五险一金”“包吃包住”,招聘会上,类似关键词吸引了不少云南本地求职者驻足询问。
云南求职者观望企业招工条件。林子璐/摄
此前在上海务工过一年半的张军,因家中有事返乡,如今又想继续来上海工作。“钱多,福利保障也好,”他坦言,“我上有老下有小,还是想要多攒一些钱。”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兴分公司技能人才中心经理高鑫对这次招工成果还算满意:“云南这边有不少技术工人,之前都在相关行业做过,他们愿意过来,我们企业正好也需要。”
尽管线下应聘的主力是中年就业群体,但“上海”招牌,依旧吸来了不少对未来满怀期待的年轻人。
2023届本科毕业生高君佩是云南本地姑娘,还专门带了打印好的简历过来。“趁着年轻,还是想多出去看看,”她说,“上海是大城市,环境好,比较讲究规则,不会有太多人情相关的牵绊,这是吸引我的原因。”高君佩的朋友就在上海工作,对上海感觉并不陌生。
计算机专业的余洪,同样怀揣着这份热忱。今年刚刚21岁的他,找工作最看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发展。上海招聘摊位提到的“新就业形态”,对他吸引力十足。在他看来,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能让他走出舒适区,见证新天地。
求职者和企业招聘方现场互换联系方式。林子璐/摄
线下火热,线上的直播带岗云招聘活动也同样热闹。依托云南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部分重点企业同步开展直播带岗云招聘活动,为无法到场的求职者提供就业机会。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来沪人员就业处处长王加文还在直播中全方位解读上海就业政策,直播还邀请了徐汇区就促中心职业指导师丁洁在线答疑解惑。
在时长约3小时的直播中,5.3万多人涌入直播间,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8700人,直播嘉宾和网友互动热烈。
建立长期沟通的桥梁
“上海物价虽然比云南高,但工资高,不少单位还提供了很好的福利待遇。比如说,有的公司提供食宿,食堂一天只要25元,4人间的宿舍一个月不到50元,一年干下来,能存不少钱。”类似这段话,上海外服远茂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军在上午的招聘会和下午的直播带岗活动中,翻来覆去说了不少遍。
直播带岗活动现场。林子璐/摄。
胡志红也说,很多来咨询的求职者,都很关心在上海的吃住等生活问题。“我和他们说,干我们这行,吃住基本上全包,生活方面完全没有问题!”
有求职者坦言,曾被社交平台上一些对上海消费水平的夸张形容所影响,因此对要不要去上海找工作犹豫不决。
一边是求职者的顾虑,另一边则是企业的新需求。不少企业代表表示,目前的就业环境、要求都在快速变化,一些务工人员对新的招聘需求不够适应,也带来一些问题。
“上海企业的招聘岗位,往往要求持证上岗。云南这边有些工人技术很熟练,却没有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难以满足企业招聘条件。”上海中智徐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负责现场招聘的工作人员许悦说。如果求职者能在提升技能水平的同时,也积极考取一些技能证书,将大大提高求职竞争力。
除此之外,上海一些新技术类就业岗位,如半导体等产业,需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云南传统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学生,未必能完全对接上企业的新需求。
在2月20日与昆明技师学院的校企合作座谈会中,校方和企业纷纷表示,希望能进一步畅通沪滇之间校企合作机制,更精准地对接上彼此需求。昆明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刘春菊说:“我们专业审批速度快,相对更灵活,希望更好地了解企业,精准培养学生。”
企业有需求,院校有意愿,是否能更进一步深化合作?
王加文表示,未来沪滇两地人社部门要进一步探索建立校企对接的常态化机制,加强信息互通,在云南当地培养更多能够直接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技能人才,同时定期组织上海重点企业参加校园专场招聘会,有力提升沪滇之间校企交流合作的实效。
云南省就业局副局长李悦也期待,未来能够达成更多沪滇劳务协作成果,发挥更大的资源整合作用。“在这么多年的沪滇劳务协作中,受益的不止有外出打工的劳动者。虽然可能只是一个人在打工,但是他收获的信息、资源,会传递给家乡的很多人。”
原标题:云南人到上海务工,未来还会有更多?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林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