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今年将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强化重点领域深度治理,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确保圆满完成“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目标。

在生态环境部今天(24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表示,蓝天保卫战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空气质量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最直接、最普惠的颜值指标。

李天威说,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但是,蓝天保卫战的决心不移、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全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今天给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三项约束性指标均优于年度目标。北京市PM2.5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为290天,同比增加19天;重污染天数仅有2天,“北京蓝”渐成常态。

在重点区域,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山北坡城市群、成渝地区、汾渭平原、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3.4%、10.8%、4.8%、4.4%、0.9%。

资料显示,“天帮忙”也发挥了积极作用。2024年,极端气象条件影响显著降低,沙尘天气大幅减少,由沙尘导致的优良天数比例损失为1.9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23年(3.3个百分点);极端高温天气引发的臭氧超标天气导致的优良天数比例损失也不到0.2个百分点。

李天威介绍,2024年生态环境部推动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配合财政部下达2024年和2025年第一批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共计544亿元,评审入库项目3000余个,支持各地清洁取暖、污染治理、能力建设等。以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为抓手,开展重点行业领域深度治理。全国1.3亿吨粗钢产能、累计5.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3.4亿吨粗钢产能完成重点工程改造。


24日,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章轲

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方面。2024年生态环境部门共组织排查2.35万家企业,完成问题整改3万余个;累计排查19.05万家企业,发现11.87万个问题,完成整改11.52个,完成率97.1%。此外,2024年全国铁路、水路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2.8%、4.7%,累计淘汰高排放车近5000万辆。

同时对环境空气监测点位进行了优化调整,完成4005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布设。协同“线上+线下”两个战场开展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现场开展13个轮次、线上开展16个轮次,派出607个工作组,4769人次,发现并推动解决各类问题8.8万个。

第一财经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深水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难度大,超标排放、环保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和低效失效等问题突出。加之全球正处于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的周期,秋冬季气象条件总体较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会时有发生。

生态环境部本月21日公布的“2025年1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1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5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7%;PM10平均浓度为8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1%;O3平均浓度为9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5.3%。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8.0%,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2.6%,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李天威表示,今年,生态环境部将突出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探索“季会商、月调度、对口帮扶、综合施策、闭环管理”工作机制。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绩效分级管理办法,更好服务大气污染减排和重点行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成效评估,启动“十五五”空气质量改善规划研究及编制。推进钢铁、水泥、焦化以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开展低效失效污染治理设施企业排查整治,强化VOCs污染治理,推动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更新。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同时,研究出台持续完善应急减排清单指导性文件,指导地方持续完善应急减排清单。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组织区域相关省份做好重污染应急联动,加大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和统筹强化监督力度,有效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