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与家人分别了半个多世纪的抗战老兵梅乐三的遗骸移葬云南昆明金陵陵园。梅乐三的坟茔3月中旬在贵州被找到,经过志愿者的努力,清明节这天,志愿者护送他的遗骸从贵州到昆明,与他同是抗战老兵的儿子梅迪文,都葬在金陵陵园,父子终于团聚。

寻找老兵亲人

4月5日上午9点30分,@老兵回家发起人孙春龙在社交平台上对梅乐三老兵回家进行了直播。据老兵回家发起人孙春龙介绍,今年3月12日,贵州凯里的志愿者去给母亲上坟时,在旁边发现一个墓地, 她扒开荒草,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在抗战中牺牲的英雄。

墓碑上写着:梅乐三,湖北黄梅县人,第五军二十二师工兵营上尉军需,牺牲于1941年。孙春龙说,第五军是一支令人悲喜交加的中国军队,昆仑关一战成名,而在之后远征缅甸时,有近半官兵殒命野人山。 根据时间判断,梅乐三是在打完昆仑关战役,随军到贵州休整时去世。



抗战老兵梅乐三的坟茔

随后,老兵回家在全网发布了帮助梅乐三寻找亲人的消息,凯里、黄梅两地的退役军人事务局也高度重视,当地媒体、梅氏家族,还有各位网友们,全部行动起来,一天之内,就获得了重要线索。黄梅县的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他有一个爷爷,排行老三,出去当兵后就没有了消息。

当地人分析,梅乐三可能是梅老三,当地口音把老三叫做乐三。

这是一条重要线索,但是根据志愿者以往的经验分析,成功率不高,因为在抗战时,失踪的官兵很多,梅姓在当地又是一个大姓。“ 按照我们的操作流程,是需要给遗骸和亲人做DNA鉴定,来确定他们的亲属关系,我们开始着手准备,哪怕有一线希望,也不放弃”。

志愿者查询到,梅乐三所在的工兵营营长名叫梅作楫,是黄埔军校毕业,同样是湖北黄梅人。梅作楫后来去了台湾,已经去世。

“ 我们分析,这位营长和梅乐三,应该有一定的亲戚关系,部队的军需,一般都是要找自己人。而且在抗战的时候,当了官的人,都会带着一众乡亲前去打仗”。

随后,孙春龙再做了直播,这场直播,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

志愿者南来的风传来一份资料,在台湾的黄梅人严先生,前往忠烈祠,找到了梅乐三的牌位,还查到资料。 资料显示,梅乐三牺牲时已经36岁,有一个儿子和女儿。档案的字迹较为潦草,志愿者猜测,他的儿子的名字应该是迪文或建文。



梅迪文与妻子

这是一个重大突破,有孩子的姓名,通过户籍就更容易查询。

就在这时,志愿者尹广料告诉孙春龙,在网上查询,发现在云南有一位抗战老兵名叫梅迪文。这位老兵在1941年入伍,只有15岁,是第五军的军需,2019年去世。

上阵父子兵

那么,这位叫梅迪文的老兵是不是梅乐三的亲人呢?

资料显示,梅迪文和梅乐三是同一个部队,而且都是军需,梅乐三牺牲那年,梅迪文入伍。那年,梅乐三36岁,梅迪文15岁。

梅迪文是不是 梅乐三的儿子呢?



梅迪文于2019年离世

云南老兵关怀计划项目办负责人、志愿者周德蓉告诉开屏新闻记者,老兵梅迪文在2019年已经去世。周德蓉打通老兵女儿梅艳的电话后,梅艳便在电话里啜泣,梅乐三是他的爷爷。

梅艳还原了父亲和爷爷的经历: 1941年,随军休整期间的梅乐三,因病去世。他的儿子梅迪文,接过爸爸的枪,成为一名娃娃兵,继续走向战场。 梅乐三的妻子胡氏,则带着一个更小的女儿,回到了湖北黄梅老家。没几年,女儿因病去世。丈夫牺牲了,儿子去了前线没有消息,唯一陪伴自己的女儿也夭折,胡氏跳河自尽。

梅艳告诉孙春龙,工兵营营长梅作楫,是她爷爷的兄弟。抗战爆发的时候,兄弟两个一起走上战场,一个牺牲,一个去了台湾,客死他乡,而同样带出去的梅家子弟,回到家乡的寥寥无几。

梅迪文的档案显示,他在湖南读了四年书,这是第五军组建的地方。随后跟随父亲到了广西,贵州,一路颠沛。父亲牺牲后,梅迪文随军来到云南。



梅乐三当年的档案中记录了妻子和女儿、儿子的情况

梅艳曾说,就在前不久,爸爸托梦给她,要她去找在战场上牺牲的爷爷和跳河自尽的奶奶,把他们接来,和他安葬在一起。

移葬昆明

为了圆了梅迪文生前的愿望,孙春龙决定和志愿者们一起,于4月5日清明节这天,把梅乐三的遗骸迁往昆明金陵陵园,和儿子梅迪文安葬在一起。

4月5日,贵州志愿者们凌晨2点出发,护送梅乐三遗核到达胜境关,而云南志愿者们4号便住在胜境关,等待次日9点双方正点交接。

4月5日早9点,辗转百里路,英烈梅乐三的遗骸从贵州出发经胜境关,贵州和云南的志愿者们顺利在此交接。

14 时15 分,金陵陵园门口,早已在等候着的云南老兵关怀计划项目办的40余名志愿者们排起队列,庄严肃穆,迎接老兵移葬金陵陵园中国远征军园内。



云南志愿者们等候在金陵陵园

周德蓉说,为了让梅乐三老人顺利移葬,志愿者们半个月的时间都在忙碌,协调梅乐三墓穴时,金陵陵园的负责人积极配合,为老兵的移葬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这次工作我们做得非常顺利,我非常欣慰。圆了老兵梦,也圆了梅家人的梦,更圆了志愿者们的梦。”周德蓉今年已经77岁了,但二十年来,她带着志愿者,始终奔忙在老兵关怀的战线上。据她介绍,这几年来,云南老兵关怀的工作做得很好,目前有近50名志愿者,过去团队都是老兵后代,如今老兵志愿者又多了许多年轻的志愿者。“我很欣慰,了解历史,爱国爱家,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应该知道的也是应该身体力行去做的事。”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志愿者们多年来一直在跟时间赛跑。据周德蓉说,2014年时,云南尚有抗战老兵1777人,2021年9月统计时,老兵还有300多人,2011年至今,在世老兵只有200余人,年龄最小的92岁,最大的106岁。志愿者们每个月都会去看老兵,给他们过生日,希望能给他们一个平静快乐的晚年。

据悉,老兵回家项目于2008年发起以来,启动了四大项目:关怀抗战老兵、阵亡将士遗骸寻找、寻找战争失踪者、老兵回家故事馆。关怀幸存的老兵,铭记牺牲的英烈,永远不放弃寻找失踪者,为历史留下尽可能多的记忆,这也是老兵回家的四个维度。(图为供图)

开屏新闻记者 邓建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