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诉即办纪录电影《您的声音》在北京市各大影院上映。大栅栏街道“不停车胡同”治理工程作为基层创新案例入选其中。这场胡同里的停车革命,不仅改写了百年街巷的交通生态,更成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鲜活样本。

电影以西城区胡同停车治理故事开篇,通过纪实拍摄手法,讲述了核心区600年老街停车治理的温情与智慧,通过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经历、真实的影像诠释了基层工作者“为民服务”的初心与担当。


电影中,家住大栅栏街道的网约车司机蔡卫通过市民服务热线12345反映,自己家住王皮胡同,附近没有停车的地方,每天晚上连睡觉都睡不踏实,随时可能去挪车,希望12345给自己指一条有效的办法。

西城区以诉求驱动,开启了一场疏堵结合的停车治理行动,“疏”即理解和满足辖区居民的实际问题与需求,盘活地区停车资源,“堵”是在解决居民的实际需求后,多部门合力优化停车秩序,实现胡同不停车。如今,走进这些历史街巷,道路两侧已然没有违规停放的机动车,人车通行畅快无阻,600年老街重新露出了“真面目”。

2月2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微党课”走进中国电影第一厅。在纪录电影《您的声音》放映前,大栅栏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的齐勇,巧妙地将银幕内外的基层治理故事串联起来。作为影片的参演者,他用“荣幸”“责任”“提升”三个关键词,深情诠释了城市治理中“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

“我只是万千基层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齐勇的开场谦逊却饱含力量。《您的声音》以真实镜头记录了他与同事们推进胡同停车治理的日常:从蔡卫拨打12345热线反映“挪车难”的焦虑,到街道启动“疏堵结合”的治理行动,再到600年老街重现畅通的“真容”——这场变革被镜头定格为“中国之治”的生动注脚。齐勇坦言,参演影片让他感受到基层工作被看见的温暖,“这是对‘为民服务’初心的最好礼赞”。


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具象化?齐勇以停车治理为例,拆解了“六步工作法”的实践逻辑:摸需求、挖资源、广宣传、分车位、提品质、保常态。2024年,大栅栏街道通过规范失管停车场、打造“不停车胡同”等举措,释放出一百余个停车位,让居民“睡踏实”的朴素愿望照进现实。

西城区接诉即办连续四年蝉联全市满意度第一的“四连冠”成绩,为齐勇的“提升”愿景写下底气。他透露,未来将深挖立体停车场资源、扩大“不停车胡同”覆盖范围,并探索“交通微循环”优化方案,以“红墙先锋”的担当,打造超大城市治理的“西城样板”。

居住在大栅栏胡同的朱女士表示,观看这部影片给自己带来了深刻的感触。她提到,过去胡同里停车混乱,不仅给孩子在胡同里玩耍带来了安全隐患,还阻碍了救护车和消防车的通行。而现在,经过停车治理,救护车可以畅通无阻地开到家门口,这些细节凸显了治理的终极价值——让“城市的宏大叙事”落地为“个体的生命关怀”。影片结尾,居民与社工共同绘制“胡同停车公约”的场景,更是将单向管理升华为社区共建的公民意识觉醒。

作为接诉即办工作的核心环节,大栅栏街道全响应街区治理中心的朱琳,在观看影片后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接诉即办的工作不仅是简单处理诉求,更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承载着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任。朱琳表示,她和同事们将继续秉承“接诉即办、为民解忧”的宗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工作流程,确保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和解决。

作为接诉即办工作中直面民众的重要角色之一,大栅栏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的高翊庭表示,为了回应民众的呼声,他和同事不畏艰难,与时间赛跑,穿梭在繁琐的工作流程和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只为找到让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高翊庭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他相信,只有汇聚各方力量,才能真正把人民的诉求落到实处,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

而离民众最近的社工,也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大栅栏街道前门西河沿社区的社工刘寅表示,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在处理居民的诉求时,他同样需要耐心倾听、细致了解,再协调各方资源,力求给出最满意的答复。电影中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难,与时间赛跑的精神,也激励着社工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堂微党课,让影片中“电话铃声”的象征意义愈发清晰。正如导演徐洁勤所言:“每条诉求都是城市治理的脉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