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为卷,山河作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绘出新时代首都发展壮美画卷——

今天的北京,首都功能持续提升,城市转型深入推进,千年古都文脉悠长,新质生产力积厚成势,尽显新时代大国首都的气象万千。

今天的京津冀,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兄弟同心铸就新的区域发展增长极。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十一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时代新篇也让我们的思想认识更加坚定,追梦脚步更显铿锵。

(一)

2014年2月26日,春寒料峭时,总书记视察北京,为首都发展把脉开方,道出病症所在——“城市功能并不是多多益善,过犹不及!”“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四个中心’就是首都功能,首都发展就是‘四个中心’功能的发展。”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道时代之问,终于有了清晰的答案。

宏图既定,规划先行。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公布。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三地与区域,空间架构的调整撑开城市变革的骨架,撬动区域融合的历史进程。

“腾笼换鸟”,提质增效。北京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以减量发展倒逼高质量发展。变革的进程有多么激越浩荡,产生的影响就有多么广泛深远。

(二)

巨笔宏图,照进现实。十一年来,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推动首都发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增强,“四个服务”水平极大提升。

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建立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圆满完成一系列大事要事;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形成政务活动运行高效、配套优质完善、形象庄重典雅的中央政务环境。

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穿越700多年时光的坚韧纽带将古今智慧紧密相连;“大戏看北京”好戏连台,北京文化论坛促进交流互鉴,“旧书新知”让城市氤氲浓郁书香,首都文化“金名片”愈发闪亮。

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全面加强——北京冬奥让世界一睹现代中国的崭新面貌,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三大平台影响力持续扩大;北京成为“China Travel”热门目的地,开放友好的城市形象为中国代言。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速推进——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三城一区”主平台主阵地建设迈出新步伐,高精尖产业发展形成新动能,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实现新突破……北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知重负重的责任感,锚“新”势、谋“新”径、蓄“新”力。

不断打破束缚思想的桎梏、持续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古老而又年轻的北京正走向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新天地。

(三)

至为重要的变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北京的华丽转身,连动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逐步完善的顶层设计,厘清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逻辑,激发着三地凝心聚力、不负重托的使命感。

运河水畔,城市副中心尽显活力。自规划以来,副中心建设不断提速,已形成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集群。流动与忙碌的图景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日臻完善。

白洋淀畔,“未来之城”雏形显现。智能网联巴士穿梭往来,创业咖啡馆内热火朝天,星级酒店里商旅人士来往密集……曾经“一张白纸好作图”的县域,如今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烟火气越来越浓。

一个中关村,花开京津冀。目前,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数量已突破1万家,支撑着产业的承接与生产力的重塑。十一年来,京津冀三地区域劳动生产率翻倍,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投资总额大幅增长,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昔日的“势能之差”变为今天的“动能之和”。

今年京津冀三地首次同办春晚,三地人民共庆新春,点亮着“春天花会开 幸福向未来”的主题。三地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一个堪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媲美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前沿、高质量发展样板,拔节生长、欣欣向荣。

(四)

生产力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所在。眼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与中国的创新大潮形成历史性交汇,北京又一次站在了时代风口。

锐意创新潮头立,百舸争流敢为先。沿着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北京以“闯”的精神挑重担,以“创”的劲头开新局,以“干”的作风求实效,科技创新全球位势实现新跃升——2017年以来,北京一直稳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全球首位;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超400人次,在全球创新城市中排名第一;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第三。

有观察者感言,现在的北京,就像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让人真切感受到从身边呼啸而过带来的“创新浪潮”。旺盛生长的新质生产力正在“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科技这一“关键变量”也正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五)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水涨船高,大城之治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治理智慧,在北京有了更加简洁高效的表达——

多年来,北京深入推进“接诉即办”改革,主动打破传统行政“条条”架构、在基层“块块”形成治理合力,推动治理资源下沉,探索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从“闻风而动、接诉即办”,一个诉求一个诉求地解决;到“向前一步、未诉先办”,主动发现并打包解决一类问题;再到“每月一题、标本兼治”,聚焦民生痛点难点集中解决一批高频问题,治理姿态更加主动,问题导向更加鲜明。

正如讲述接诉即办实践的纪录电影主题曲《答案》所唱的那样,“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但每一种连线都能被看见”。对于民生冷暖的重视与关怀,见证着治理者的初心,亦提亮着城市发展的成色。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今天,随着北京进入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还有太多期待需要付诸行动,呼唤我们继续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方案”。

(六)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进入协同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在已有基础上向前推进的每一步,都将更考验智慧担当与历史耐心。

胸怀梦想的远征,从来不惧千山万水、无畏千难万险。从大棋局中谋发展,在大使命中勇担当,激扬“大潮奔涌奋楫先”的磅礴能量,正是创造历史走向未来的唯一正确途径。

“回首览燕赵,春生两河间。”新的奋斗时序已经开启,循着春意,乘着春风,让我们继续扛起“首都使命”,把握“首都机遇”,全力以赴谱写新的发展乐章。


在波光潋滟的大运河畔,一座承载千年运河文脉的现代化新城正加速崛起。 北京日报记者 潘之望 摄

编辑 毛天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