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哪吒2》的持续大热,在影迷中掀起一股考据热潮,天元鼎、七彩宝莲、龙牙刀的文物原型相继被挖出。近日,青岛市博物馆《出彩——河湟彩陶文化展》中展出的马家窑漩涡纹彩陶壶,因与《哪吒1》中太乙真人饮酒的容器“撞脸”迅速走红。这件距今四千余年的陶器,不仅承载着远古先民的智慧,更在当代影视创作中焕发了新生,实现了远古文明与现代艺术的深层交融。


在电影《哪吒1》中,太乙真人手持酒罐仰头畅饮的场景令观众印象深刻。这一容器的原型,正是马家窑文化半山期的旋纹彩陶壶。其造型浑圆,瓶身绘有黑彩漩涡纹,橙黄陶底与浓黑纹饰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原始艺术特有的质朴与灵动。而此次在青岛市博物馆展出的漩涡锯齿纹彩陶壶,风格、造型与电影中的酒器几乎如出一辙。

青岛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周赛介绍,旋纹彩陶壶主要是作为水器使用,后期也用来存放剩余的粮食。受环境影响,罐内的粮食可能在保存过程中发酵,便出现了原始的酒,因此在电影中用作酒具有其合理性。

据了解,马家窑文化作为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代表,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距今已有4000-5000年的历史。马家窑彩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纹饰,成为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巅峰之作。“除了陶壶本身的造型,上面的漩涡纹样也非常典型。”周赛说,漩涡纹作为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纹样之一,被普遍认为是对黄河及其支流湍急水势的抽象描绘。“史前居民居住在沿河两岸的台地上,日常所见皆是山川、日月、河湖等,他们就将自己所见绘制到创作的器物上,形成了这一个性鲜明的独特纹样。”周赛说,连续的漩涡翻腾不息,一道道水波顺势而下,展现出马家窑上古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之源的敬畏。


周赛说,马家窑文化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类型——马家窑类型;中期类型——半山类型;晚期类型——马厂类型。三个时期的文化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多以细泥红陶为主要制陶材料,炊煮器以夹砂粗陶烧制,泥条盘筑法则是当时陶器制作的主要方法。

马家窑类型距今5300年至4750年,陶器以细泥红陶为主,有一定数量夹砂陶,这一时期的彩陶以黑彩为主,晚期则出现了黑白两种颜色的绘彩。它们多以漩涡纹和弧线纹为纹饰,整体线条清晰、流畅、典雅,反映的是马家窑文化类型对自然界江河湖泊的生动描绘;半山类型距今4600年至4300年,是马家窑类型的继承和发展,有着独特的风格。这一时期的彩陶开始采用黑、红两种色彩绘图,色彩对比鲜明。纹样以漩涡锯齿纹、波折纹、网格纹等为主,布局严谨规整,丰富多变,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而马厂类型距今大约4300至4050年。马厂类型彩陶是继半山类型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彩陶,这一时期也是新石器时代遗存数量最大,器形最多,彩绘纹饰最为丰富,艺术创造最为奇特的时期,人类生活中的锅、碗、盆、钵、罐、壶等各种器皿,在这一时期彩陶制作中一应俱全。


说起马家窑文化,还有一段历史值得铭记。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为验证其提出的“中国彩陶西来”假说,开启了中国西北考古调查之旅,此后陆续发现了包括马家窑遗址在内的多个史前遗址,并按照时间先后分为齐家、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六个远古文化分期。然而,他错误地认为齐家文化是甘肃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进而得出了中原仰韶彩陶文化是由甘青彩陶文化发展而来的错误判断。

随着中国考古学家夏鼐等几代考古人接力发掘证实,齐家文化的时间比仰韶文化要晚,这就证明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并非“西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表示,马家窑文化位于中西文化早期交流的关键地区、“彩陶之路”的重要节点上。公元前4000年到前1000年的“彩陶之路”是早期中国文化向西传播之路,也是早期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可谓“丝绸之路”的前身。沿着这条路,彩陶文化从黄河中上游地区,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越过广袤的欧亚大陆,最远到达中亚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

据介绍,此次文化展是青岛市博物馆结合馆藏与西宁市博物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联合举办,共计展出包括“蛙纹彩陶壶”“漩涡纹彩陶壶”“人像彩陶壶”等130件/套文物,展览将持续展至5月5日,欢迎广大市民和游客一同前往青岛市博物馆感受河湟彩陶的艺术魅力。

(大众新闻记者 鲍福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